南京诗词学会

扬新时代精神  推新诗体发展  ——中国特色新诗体研讨会发言纪要

182
发表时间:2020-11-30 11:08

扬新时代精神   推新诗体发展

——中国特色新诗体研讨会发言纪要

2020年11月28日



2020年11月28日上午,南京诗词学会在学会会议室召开中国特色新诗体研讨暨王同书先生追思会。省市区诗词学会有关领导、诗词界知名诗人和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南京财经大学专家学者20多人出席研讨会。大家回顾江苏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探索过程及所取得的成果,探讨新诗体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及所需破解的难题,深情追思王同书先生为新诗体发展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和奉献精神。

   研讨会认为,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是新时代中国诗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形势下创新诗体建设的重要课题。大家一致认为,江苏省在新诗体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全省专门成立了“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课题组,集中省市一批学者专家从事专题研究,每年召开新诗体研讨交流会议,连续出版体现最新研究成果的《诗家》刊物,热情推介宣传新诗体创作的优秀作者和作品,形成以尝试“八韵体”为标志的新诗体,从而引领新诗体的研究和创作日渐深入,蔚然成风。许多专家指出,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诗赋底蕴深厚,不仅是传统诗词创作热土,也是新诗体实践高地,产生一批新诗体的研究成果和实践作品。曾与王同书先生共事多年的江苏省诗协《江海诗词》编辑部主任舒贵生指出,在这样的形势下,今天南京诗词学会召开这个研讨会有三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缅怀忠诚于中国特色新诗体创建事业而作出贡献的王同书先生;二是回顾总结新诗体的创建过程和经验及其面临的任务;三是继续发扬新诗体创建精神,把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推向前进。

   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充分肯定王同书先生对推动新诗体创建所作出的积极贡献和无私奉献。王同书先生生前是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古典小涚研究专家,曾任南京诗词学会顾问和省诗协《江海诗刊》副主编,致力于诗词事业数十年,著书和编书分别超过百部,2020年7月29日因病与世长辞。与会的每位同志深情回忆与王同书先生因诗词而相识交往的过程,从点点滴滴的感人细节述说王老的思想品格、事业追求、治学态度和勤奋精神。

   关注事业比关注自己生命为重,这是王同书先生给大家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大家认为,王同书先生视文学事业为第一生命,数十年如一日, 废寝忘食, 笔耕不辍, 为弘扬传统诗词文化和新诗体创建发展鼓与呼,心中只有事业没有自己,即使在胃癌手术全胃切除的情况下也没有放弃信念;即使在病重、病危时刻,也念念在兹于诗词文化的繁荣发展。南京艺术学院博导周积寅教授和王凤珠教授说:认识王同书先生多年,最敬佩他执着事业,治学严谨,心系学术,著作等身,以顽强的意志“爬格子”、“耐寂寞”,真正做到了“生命不息,创作不止”。栖霞诗词学会会长方政认为,王同书先生视学术为生命,虽家居简陋,但精神丰富;虽身体瘦削,但精力充沛,笔耕不辍,痴心创作,可以用“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来概括王同书先生的“文字一生”。江宁诗词楹联学会会长俞可淼说:王同书先生作为文化名人,评论大家,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总是对事业充满热情和希望,他多年来所精心主编的13集《诗家》,集中体现了他对新诗体积极探索的成果,今天已不仅成为江宁诗词学会的学术收藏,而且他曾在江宁新诗体研讨会上所作的“直挂云帆济沧海”讲话,更让我们对新诗体的未来充满信心。

   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这是大家对王同书先生的一个共识。鼓楼诗词学会会长孙建国回忆了与王同书先生自1994年参加诗社活动以来的许多感人故事时说:王老在2010年胃癌手术刚出院后,就特约到他家,专门交待一定要抓紧为四位80岁的老诗人开好“四老作品研讨会”,表现了关注事业、关心他人的仁爱之心。南京师范大学墨兰诗社社长于萍教授上世纪80年代就与王同书先生相识于明清小说研讨场合,她说:“做学问是他的一切”,王同书先生坚韧不拔,矢志不逾,著书上百种;关心后学,学术相帮,励人数十者,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位。自己曾与王老合作出版过几部著作,王老是令人尊敬的恩师,身上充满着高尚学者的高贵品格。南京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何家鹏说,他与王同书先生结缘于诗,在王老的悉心指导和具体帮助下,近三年他已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两部个人诗集,第三部也正在编辑之中,王老不厌其烦地帮助修改编辑诗稿,至今还保留着王老的全部改稿,表示这“将成为自己弥足珍贵的永久收藏”。南京工业大学韩丽艳老师补充说,王同书老先生经常拖着疲惫的身躯到妙名诗社给大学教师们讲诗授课,指导创作,帮改诗稿,其谆谆教诲的场景,历历在目,永生难忘。

   关注学术创新比关注自身学问更重,是大家对王同书先生的又一个新的认识。研讨会上的许多发言,让我们看到一个立足时代前沿的学者如何以创新进取的思维和理念去做好自己的学问。大家认为,王同书先生是明清小说研究方面的知名专家,著书立说甚丰,独到见解颇多,但他并不满足自己已取得的学术成果,而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勇于另辟新径进行创建中国特色新诗体课题的研究,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孙尔台介绍说:南京诗词学会网站所开设的“诗体新探”专栏中所发表的论文,王同书先生占了绝大多数,且思路开阔,观点新颖,很有特色。为此,孙尔台还作联以追忆王同书先生对诗改之贡献:“疾书百部,诗坛四体兼八韵;恳叙千言,天下三分是一家”。鼓楼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张留忠说:王同书先生经常告诫大家,做学问很重要,但更要有与时俱进的探求意识,不能停留在旧观念、旧习惯和吃老本上,学问的价值在于创新,他的这些观点和做法让人深受启发。南钢诗词学会会长朱宏和知名诗人孙拥军也深有同感,他们共同回忆了王同书先生指导他们进行新诗体研究和“八韵体”创作的故事,他们说:新诗体是创新的事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才能不断积累升华,与时俱进,把新诗体创建推向深入,王老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南京财经大学教授施增毅高度赞扬王同书先生坚守学术本真的品格,他以王老《红楼梦》《水浒传》的执着研究为例说明,王老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求新求变,更在于求新求变中求实求真。

   会上,许多同志用诗、词、联的形式,由衷表达对王老的敬重和缅怀。南京工业大学雷英教授特作《梦随王老师云课得句》以悼念王同书先生:“先生云步著齐身,勤播诗文论赋淳。仙指懵奇工学者,舞飘广袖绝凡尘”。江苏楹联研究会副秘书长江海赋诗:“水涨望江心,沉沉哀不禁。绿洲流不去,高阁忆公吟”,以怀念王老。诗人半岛以《你是灯塔、又是海洋》为题的新诗感恩王同书导师,动人心怀。何嘉鹏诵读了以“凡间痛失一鸿儒”为题的“逢七”怀王老的七首诗词,让人对王老追思无限。

   大家在发言中指出,王老伉俪情深,夫妻二人不仅是生活伴侣,更是工作上的伴侣。王同书先生的遗孀黄启贞深情回忆了王老一生以书为伴、以文为命的过程,她说:王同书日以继夜,拼命写作,嫌时间不够用,在病危不能言语和动笔时,还在用手指比划着“出书”二字。会上,黄启贞携来王老临终前所著、刚刚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梦里依俙》散文集和王老与于萍合著、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今诗文双优靓评》,赠阅于大家。她无不感慨地说:“终于完成了王同书的最后遗愿,可以告慰他的在天之灵了”。

   一场真挚而深情的研讨会,显得异常专业而深刻。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邹俊用三个“深刻的印象”来概括他对王同书先生的感受:一是“一生诗书满怀”,二是“一生勤勉无华”,三是“一生执着前行”,与王老的“文交”,如同“神交”。南京诗词学会副会长刘任用三个“感动”来表达对王同书先生的景仰和缅怀:一是感动于追思会上大家情真意切、动人肺腑的精彩发言;二是感动于王同书先生不忘初心、矢志不逾的事业追求;三是感动于各位同仁致力于创新进取、发扬光大新诗体创建事业的责任担当。

   “此去无悲憾,同书换页看。书在身影在,青山绿水间”,这首王同书先生病危中写下的《自题》一诗,让与会者再次感受到王老面对病魔的那种坦然和勇敢,也再次感受到王老无愧事业的那份情怀和自信。大家不由相信,斯人虽逝,精神永存。

   研讨会由南京诗学会常务副会长朱小石主持。会议结束前,他在总结性发言中,代表南京诗词学会向与会的诗人和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向学会原顾问王同书先生表达深切的敬意和缅怀。结合大家的发言,朱小石提出要学习王同书先生“忠诚事业的拼搏实干精神”、“与时俱进的学术探索精神”、“笔耕不辍的敏学勤奋精神”和“诲人不倦的厚德育人精神”, 大家要继续共同努力,在“诗化南京”的实践中为新时代诗词文化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参加研讨会工作的还有学会秘书长孙晋宁、副秘书长徐安庆、《南京诗词》副主编王荣春、编辑张丽娟、蔡晓宝。

(南京诗词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