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诗词学会

读陈德民先生《印象南京》

40
发表时间:2020-06-08 09:24作者:陈徳民

此诗只能今日有 ,皆因国运正当时

——读陈德民先生《印象南京》

   廖学文(北京


近读诗人陈徳民先生的长诗《印象南京》,读来着实为之震撼。为先生的文字功力、涉猎博广、文学造诣和家国情怀;为古城南京的前世今生的那些故事;为石头城里城外的人物、文脉、山水、奇花异草和天赐之宝物、天成之福地。

这部长诗分《序曲》《时空回眸》《山水形胜》《文脉诗风》《琵琶新韵》《区邑赞歌》和《尾声》共七个章节,一千二百八十句七言,其体量之大,如今文坛所见是少之又少的了。诗人从自己居住的古城南京切入,以歌颂南京为主线,实则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和新中国的崛起的史实,进行了一次不同凡响的梳理。从中可以读到《史记》的笔触;诗体之结构更有新乐府长诗的古韵和遗风。

一、《序曲》的优美,让人随文入胜

《序曲》列诗二十句,堪称字字珠玑。其中可圈可点的金句和对偶句占一半以上, 随手摘录几对如下:“钟阜晴云旭日红,凭墟远眺碧烟空。燕幕长风云帆远,台城烟柳月朦胧。”开篇这四句,单独赏析就是一首七言绝句。由此拉开了诗人怀古咏旧、睹物颂新的长诗的格局。常说“无情最是台城柳”,诗人心中的台城柳则不是无情,倒是迎来了古都的新貌的有情物了。从这个视角来读古城,便对生生死死、更替轮回多了些自然而少一些哀鸣。紧随其后的八幅对偶句,把《序曲》演绎成了醉人的和弦,又如引人入胜的美女般的导游。全都是不可多得的好诗句,其间的:“浩浩荡荡长江水,苍苍莽莽灵谷松。扬子江润十朝古,紫金山佑绿荫浓。秦淮晚唱绕深巷,古楼晨曲萦古宫。胜境玄武不胜揽,祥瑞栖霞马化龙。”哪一句都似乎放不下,句句都仿佛刻在了石头城的石头上一样。诗人没用南京二字,其间引用的典故已锁定了台城和建邺,好一个古都,好一座耐人寻味的新旧合谐在一起的南京。

     二、华夏的故事总是绕不过南京

第一章《时空回眸》,诗人把读者带到远古、带到先秦,然后又领着我们回望了唐宋元明清和民国以及新中国即将走过的七十周年的历程。

万千年的历史,在诗人笔下汩汩流淌。中华大地每一桩轰轰烈烈的历史回响,没有一件绕过了南京。“洪荒劫后雷公洞,汤山猿人创始乘。”南京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这也是诗人为之骄傲而以诗相咏的理由所在。

细读这一章且如果能背诵下来,一部《中国通史》即了然于心中,诗人对历史事件的概括,让读者轻松了解了中华大地上的的许多大事;诗人对历史的感悟,则可以让读者深受教益,一些金句、警言,让我们共鸣或顿悟。“王朝旧恨斜阳里,古邑新愁风雨中。”“骄兵必败史频鉴,宋末淫奢国将倾。”“页页勋名芬芳远,卷卷青史记永恒。”“国弱必被外夷侮,千载血史已律定。”

对纷繁的历史人物,在诗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的体温。对明朝开国功臣徐达的着笔栩栩如生,“徐达受赐御花园,堂前琴女弄幽弦”

尤其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与赞美,诗人用两句诗就说透了孙先生的伟大。诗云:“苍天若假百年寿,海峽安能复政争?”我感佩诗人把中国历史读得如此的烂熟于心。所以诗人的感悟当然也就与众不同。

     三、南京的了得,诗人用心在反复佐证

在诗人的笔下,南京的点滴都值得他书写、呕歌。他从山水、人文及现代文明与成就,对南京进行了立体的描述和赞美,因为诗人心存锦绣,笔下也就秀语连篇。

读这部诗,读者仿佛随诗人去过了南京的所有名胜;读过了南京的博物馆里的经典和文物;抚过了南京的山山水水;听过了秦淮河的涛与歌;甚至尝到了南京的桂花鸭;看到了王谢堂前的旧时燕;踏过那巷陌中随处可拾起的古文、古诗、古书法的碎片;也听到了竟有敌人破译不了,而自己人可以自由交流的,“自古进出一条路,山里山外两重天”仿若那《桃花源》深处的方言。

对南京文脉的厚重,诗人用一个事件说予我们:“雅士竞抄左思赋,洛阳纸贵赋风行。”

对南京诗一样的风景,“紫金山环绿水绕,月牙湖畔灯火明。”已经山水城廓感觉得够美的了,然而诗人的“岸畔柳枝拂丹桂,水中轮辉卧舟边。”更让人寻味。

南京何许地?“多少举子搏锦程,八百状元摘桂冠。”如此人杰地灵究竟何故?“江南水润孜秀女,吴楚地阔育才贤。”美不胜收,明明白白。

国庆献礼的诗篇,重彩落在了今天,“窗外秀景倏闪过,几上杯茶波不惊”,这是举世公认的我们的高铁。

“才使蛟龙探碧海,又将市场跨远东”,这是南京造船业的成就。

“移步换景目难接,风情相宜尽异同”,“古城古风流古韵,新城新姿换新颜”,这是诗人眼中的新面貌的南京。

徜徉流连于长诗之中,怎不让人心醉、骄傲和激动,于诗亦于城。

     四、洋洋万言吟长卷,拳拳初心颂复兴

读德民先生的大作,除了感佩、学习和借鉴之外,还应该仰视诗人的文风与品格。

我的一个朋友爱好书法,字也写得不错,这位朋友写出的作品,从来只签印不署名。德民先生知道后大加赞叹,说如此高水平的作品,书家却这般的低调,诚为可贵。足见先生崇尚低调和不张扬的性格。德民先生业内拼博多年,成绩显赫,在文坛也是有高度、有格调的人物,却行文处事极其低调,这也成就了远东书局扶持作者,桃李芬芳的局面。

德民先生的这部长诗,引经据典随处可见,这是文人们追求的境界也是不容易做到的事。浩瀚的中国文学海洋中,哪一点是诗人想采撷的,这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记忆,需要在漫长的岁月中自我修养和沉淀。德民先生引用的这些经典,非常水到渠成。如果没有先生诚实的将引用的文字用引号予以标注,在诗中是看不到连接处的缝隙的。这说明引用得恰到好处;更说明德民先生行文有德、为人坦诚。

这部长诗,具有史诗风格的要素,具有“资政育人”的作用,是文学新人们值得阅读和仿效的范本。诗的厚重,特别体现在诗人对南京的印象是如此广博、如此之深刻。如果把南京比作嫁娘,这部诗就是她丰厚的嫁妆;如果把南京比作老人,这部诗则是她最孝顺的儿子给老人家诉说的衷肠。

诗作对南京的每个重要的场景甚至角落都有颂扬,对为南京争得了荣誉的多个行业也有褒奖。诗人掌握的资料的殷实,不是些许时间就可以收获到的。不难看出,诗人为此作,已经用心了不少的时光。

诗人伏案的初衷是给共和国七十华诞献礼,这份厚礼即将迎来那辉煌的日子。如果现在有伯乐发现和推荐这部长诗。我以为这部长诗其实已经是《印象南京》影视作品的基本脚本了。只要配上音乐和画面,再进入情境地将诗文娓娓道来。不与什么《勿扰》去争收视,但一定是国庆期间南京乃至全国屏幕上的一道文化艺术大餐。

诗人用这部长诗,逻辑清晰地证明了我们现在正需要的自信;诗人也用诗人独具的眼力,让读者看到了共和国旗帜下南京古城的新貌,坚定着民众对党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信心。

诗人在意犹未尽的最后,请我们“且看天京貌殊异,春赏樱花秋观枫。”又信心满满的邀请朋友和亲人“当歌尽兴需纵酒,山情水意共此生。”

我等静心地等着,等待诗人石头城里纵酒时,一定应邀高高举酙。


文章分类: 创作工作学术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