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诗词学会

高考范文记  吴野

60
发表时间:2021-09-13 18:53作者:吴野

3c3c7f28a16e4030887367e7751c0f93.jpeg


高考范文记

吴野


    改革开放以后,着眼于人才和国民素质的教育事业提升到高瞻远瞩的战略性地位,南化公司应时而上,组建南化二中,我与妻子双双赴任。她担任初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我教高中语文。妻子行事认真,一头扎进校园里,当年就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校长对我颇为器重,特地听取我的教学打算。我对他说,语文教学一直沿袭老套路,中国话人人会说,偏要在语法上下许多功夫。背诵了不少文章,小学六年,中学六年,写不好一封家书。我们是新学校,要标新立异,别出心裁,闯出一条新路,哪怕是野路子都行。校长很开明,拍着我的肩膀说:“照你的意见办!”。

   百废待举,新旧观念撞击。教师们都很认真,严守大纲,敬奉教材,时代背景,主题思想,段落大意,文字的形声意抠得很严很细。但学生们素质跟不上趟。记得我第一次走进课堂,作为老师,我第一句话便是“把脚从课桌上放下来!”。我要叫这些同学把脚放下来,走出浮躁,走进读书的兴趣里去。

    我主张“以作文为中心”。快乐作文,幸福篇章。写出好作文的同学必然排开他人以为的辛苦,对文字产生兴趣。笔头上有一块磁石,吸引字词句章中的精华,乃至燃点文字之外的思想感情。把语文学活,活学。

    我的语文教学自然不离大纲,不会离经叛道。通向课文有多条路径,独辟蹊径,首先抓写作构思,立意,然后是炼字炼句的艺术。比如《药》,我在教课之前布置同学一个思考题:“坟场两边,埋着两家人,为什么一个姓华,一个姓夏,两家人的名字合起来读,埋葬的是谁?”接着就这个入题点引伸到残杀革命的硬刀子与蒙昧思想的软刀子明暗两条线。人血馒头。

    语言是语文的花朵。同学老师都使用“通用型”的普通话。官话说多了,文采就少了。当代有些小说名家,情节独特,别致,可惜语言也用“通用型”,就从大家降格到二流了。反过来说,有些作品用了口语和地方语,反而很加分。

    所以我的课堂作业很特别,比如让同学们回家后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征集当地的土话、俗语、俚语和歇后语,精彩的在课堂上介绍。比如“铁打的六合,纸糊的南京”“颜料坊的抹布——不分青红皂白”“三斤半的鸭子——二斤半的嘴”等。

    信件是缝缀社会亲情的鸿雁。我布置同学从买信封信纸邮票开始,直到把信丢进邮筒里,然后等信息反馈。有的把亲戚地址与自己家地址颠倒,原封不动地退回来。有的不懂格式,抬头落款缺失,没有敬辞和礼仪辞,对前辈直呼其名,受到批评。

    拨乱反正之初,同学们还没有尝到课外书的甜头,而成长离不开知识阶梯。我引导同学上图书馆,提供一个书名,关于触媒生产的,看谁能借来。触媒是永利铔厂(南化公司前身)一项世界性的发明,卓越的知识躺在书堆里无人问津。大厂地区有好几个图书馆,找这本书大海捞针。居然有一位同学在科技图书馆里找到。“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的诗伴随同学借书的过程,足够他一生受用。

    语文课离不开背诵。除了规定《岳阳楼记》《醉翁亭记》那样的名篇全文背诵。还录取课文和课外书精彩片段,警句让同学背。比如《滕王阁序》就背“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陈情表》就背“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遗年”。《与陈伯之书》背“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大铁锥传》只背三个不同的“吾去也!”腹中有几百个警句可以通行天下,

    我还为同学们写过《诗歌相声》,把古诗词与现代派揉起来,笑笑闹闹中谈诗意:句子用减法是,“女孩子采摘嫩绿的桑叶”改为“女孩子采摘嫩绿”;而加法则是将“你用你的眼睛望着我”改为“你用你潮湿的眼睛望着我”。

    撇开千年铸就的主谓宾结构,形容词动词老套套结合,举行“动词乱搬家”野营:“我折叠玫瑰色的夜晚”“月亮把影子忘在荷叶上”“蹦蹦跳跳的光影,在鹿的背脊上芭蕾”等。上海市小学一年级有个题目:填写动物各种叫声虎(啸),狮(吼),马(嘶)牛(唤),羊(咩),犬(吠),鹿(鸣),猿(啼),熊(咆),龙(吟),鹤(唳),雀(噪)。我则增加难度,不用括号中的叫声,另选一词。

我还让同学们归避日历,钟表。不允许讲几月份,要讲梅花、桃花、石榴、杜鹃、荷花、菊花、桂花开放时段;工厂汽笛,学校电铃声,邮递员进校门时刻代替几点钟。

    1977年恢复高考,对于千千万万的知识青年敞开了一座生命之门。十年文化冻结,他们对于高考从内容到形式都陌生了。南京工学院有意编印一套实用的辅导读物,数理化语文历史分别请人编撰。资深教育人胡正祥先生请我二哥吴诚鸥主编数学辅导卷。二哥是1957年南京市数学竞赛银奖获得者,同年考取北京大学数学系,原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系教授。多年以来,一直对于中学数学投以浓厚兴趣,出版多部著作,请他出山可谓非他莫属。这项工作纯公益性,没有报酬。(当时还没有稿酬一说),我二哥爽口答应。胡先生随即追加了一个任务,委托我负责语文卷。胡先生对我说:“语文卷中作文份量很重,我诚邀本地语文名师,他们对于经典文章驾轻就熟,但一提到作文均婉言相辞。我听过几堂你的课,欣赏你活学作文和带头下水作文的观点,相信你会满足广大的考生心愿,奉上一份有心意和新意的精神食粮。”

    我这个人面子薄,谁看得起我便两肋插刀。那些名师不愿接有一定道理。模拟高考作文,或作为范文需要通过十万百万考生的严格检验。南京话“要有品,还要煞渴!”我这个普通教师写砸了没有什么,名师们一世声名犯不着为此事栽跟头。具体说到写作的难度,1,命题作文,题材、素材、字数在特定氛围内,得分减分项甚多。2,需以考生所在省份取材,思维领域符合应考者的身份。3,一个半小时内完篇,除了文从字顺,还要有深度,有志向,有特色。4,时间紧,在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完成近三十篇,意境不能重复。

    我对胡先生说,出一本《写作文论》或《写作技法》稳当。结合时代背景,生活现实,从开头到结尾,构思立意到锤炼字句例文例句。比如一个题目提供二十种开头。用三种五种思路。胡先生不甚同意这个意见,1978年高考即将来临,考生们没有时间消化和吸收。不容申辩地说:“你还是抬现的,下水游泳,当考生,二十八个省都考一回。写一本拿起来就能走的高考作文导航书”。

    他给了我“写范文”的难题。

    1977年各省高考作文题目由各地名家所撰。大破大立之年,积极进取,憧憬向往,是总的政治主题。考虑到学生们不同程度地接触地气,以记叙文为主,记叙中适度议论,或夹叙夹议,让考生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但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构思和想象不同,语言文字驾驭功力高低拉开评分。

    白天考勤上班,晚上为此加班。胡先生雷厉风行,让印刷厂每天来取手稿,第二天送清样来,我把白纸黑字变成铅字当成乐趣。但写一篇与写一组、一本不同,写多了难免会重复却又不能重复。整天在压力中。有次学校晚上开会,四楼会议室人多,我怕影响会场秩序,带着儿子坐在走廊上。校长在里面讲话,我在外面想作文。忽然,儿子要撒尿,我抬手就把他抱起来,两条腿放在栏杆外,有同事发现,一把把我和孩子拉过来:“要死了,孩子在半空中撒尿,掉下去怎么办?”。我这才惊醒过来。直到现在还有些后怕。

    浙江省题目《路》。每个人,每天都要走路。题目直通心灵之路。许多考生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挑战自己的路,在险峻中获得成功。有的平铺直叙求学之路,路平,立意也就平了。我想到浙江省有一批志愿军归国残废军人捐出自己的抚恤金,办了一家世界水平的热电偶管厂。他们身残志不残,有的人失去了双脚依然坚持人生跋涉,走出了世界瞩目的,不平凡的“路”。

    考场时间有限,结构必须简单、简洁,不能复杂。一根主线,但又不能一竿子到底。此文我用了“二级构思”,平常人的路与不平常的路。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得分项。

    上海题目《狼》。我从西郊动物园的狼,联想到儿时听过的狼外婆的恐怖传说;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狡黠的狼;杰克伦敦那一只在北冰洋被疲惫的旅行者拖垮的病狼……,随后笔锋一转,写到武装到牙齿的“苏修”。(考生们还可以从“狼性”写四人帮的覆灭;社会上教唆犯的结局等,狼与狼性也是“二级式构思”。

    江西省题目《学雷锋的故事》与江苏省的《苦战》则用三段式。

    江西省南昌八一大桥上有一位老人拉车。适逢我在路边,云朵满天,风景如画,桅杆如林。景物衬托也是三级。我看见老人拉车十分吃力,很想上去帮忙,但另一个思想,自私的思想让我犹豫。这时,有一个声音响在耳边:“假如雷锋在这里,他会怎么样?”雷锋在这里,他一定毫不犹豫地挺身而上!于是,我帮老人推车。

    货车将要推上桥顶,乌云四合,风雨将至。江上的帆船桅杆像音乐家手中的指挥棒剧烈摇摆,雷雨说来就要来,我的心思也活动起来:“万一雷电袭击过来怎么办?”怎么办?耳畔又想起雷锋的声音:“假如雷锋在这里,他会怎么办?”作为行人,我怕雷雨,但他人老体弱,何况货物是他的身家性命,更需要跑在风雨前面。雷锋目睹此景,必然急老人所急,遇难而上,排难助险!于是,我第二次战胜自己。

    当我们把车推到安全地带,老人连声夸奖,我有几分陶然,耳畔又想起一个声音:“假如雷锋在这里,他会怎么样?他会这么看重别人的褒奖,享受荣誉吗?

记叙文按时间顺序“开头” “中间” “结尾”。起因-----过程—--高潮。如果省起去中间环节,刚开头便结尾,简单化,不可信。中段的转折非常重要。一个精彩的电视连续剧其实就是过程转折的表演,人物转化的总开关。此文重在灵魂自审。一个普通的青年学生的精神境界不可能与生俱来,但是他自觉地以英雄对照,正视自己的缺点,在雷锋的鼓舞下成长,其过程真实可信。

   江苏省《苦战》。两个字都是审题的关键。“苦”,苦在哪里?“战”,怎样战斗,战胜?

    试卷中的“我”是一个见证者。他的眼睛见证来自偏远地区的同座成长经过。

    高考作文尽量把视野放在身边,近距离,校园里。校园的新事物。此文写这个来自偏远地区的同座由没有见过英文字母,通过努力由第一次得六分;到九十六分,直到获得满分的经过。

    得六分,我为他高兴,毕竟接触了英语。而同座不高兴,把这个六分与张铁生的六分对照;得九十六分,不满足,尚有四分差距;得100分,虽然满心欢喜,融入了班级集体,但这个从小苦战摜了的山乡娃子向所有的同学呼吁:“把时代放上肩膀,继续苦战!”

    此作最后两个字点题。

    陕西省《致全国科学大会的一封信》。书信是典型的应用文。古代文人不甘于你侬我侬,两地报平安。他们借书信的载体,尽可能多地表现政治抱负,深邃思想,炽热情感,幽长寄托。有《乐毅报燕惠王书》《李斯谏逐客书》《冯去疾与李斯书》《陈馀遗章邯书》《枚乘上书谏吴王》《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卓文君与司马相如书》《司马相如报卓文君书》《东方朔上武帝书》《曾国藩家书》《李鸿章家书》等。《致全国科学大会的一封信》展示了“少年强则中国强”的理想。我看重书信体,缘于南化二中的教学实践,回复礼仪之邦的种种举措中,按照既定的书信格式,写一封感情真挚的信太重要了。

    范文出版,第一版印了十万册,全国各地纷纷来信,又加印了一版。那一段时间,传达室热闹异常,每天收到数百件挂号信,汇款单。校长特地召开校务会,奖励我辛苦费15元。

    收到了许多来信。他们表示,读范文,看懂了高考作文是怎么一回事。有一位全国知名的青年作家在一次笔会上握着我的手。他说:“我代表年轻的文学朋友们感谢你让我们享受了快乐作文,幸福篇章。你的文字照亮了我的灵气,我从散文,短篇中篇到长篇;本科到研究生,你给了我第一课标点”。一位本地宣传文化部门的干部,我的领导诚恳地说:“为了理想,我读了许多书。我搬了几次家,这本范文一直保存着,读范文的那段时间,是我人生状态最好的时间”。

    写作与出版成功是我第一次“为无名者铺路”。两年以后我进入《青春杂志社》,将我的一生与培养文学青年的崇高事业连在一起。进编辑部时我发愿“有稿必复,有文必友”。今年我八十岁,此习惯未改。我将“范文”中的一些探索与来稿读后感融进了我的理论著作《作家之门》。我办了一期作家预备班,至今还有天南地北的鸿雁往来。

    今年党中央对于高考制度进行重大改革,语文,尤其作文放到民族思考的重要地位。文以载道,精美的文章融汇中国悠久历史,改革进程,载着民族文化的灿烂和国民道德形象阔步前进,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志士仁人上下而求索。

    在这里顺带一笔,我的挚友,金陵中学特级教师喻旭初以十分敬重的口气告诉我,历届江苏省高考作文题均由南京大学柳士镇教授命题。他每年都要到某风景区“度假”,直到高考结束回南京。我听说以后甚为诧异,但很理解。柳士镇是我的表弟,前年还在中山陵一家饭店小酌。他健谈,国事家事,时势新闻无所不谈,唯独对高考,甚至语文教育绝口不提。这也是一段我家与高考作文的渊源吧!

                                       写于2021年教师节


   


    作者简介:吴野,著名诗人,中国作协会员。1964年大专毕业,曾任南化二中教师、《青春》杂志副主编和南京市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