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诗词学会

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系列文章之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   赵 干

350
发表时间:2021-12-24 19:06作者:赵干

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系列文章之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

梅园诗社    赵 干


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1978年12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一 、邓小平理论概念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把它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之前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创造性回答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是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党的任何一个创新理论的产生都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正如党的十九大所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是时代要求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首先,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和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逐步成为时代的主题,这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党的工作在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邓小平通过领导党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成败得失,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因此,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五个关键节点:

1 ,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这是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之后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这一次全会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

2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命题。

3 ,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并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观点概括为12个方面。这些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4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 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三个有利于”标准论等,进一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9个方面,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完全形成。

5 ,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概念,并把它确定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这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正式命名和确立。


三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这是邓小平理论的核心问题。党的十五大提出,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对其主要内容9个方面的概括。其中最主要的理论有四个:

1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理论的首要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的认识是“不完全清楚”的,但不是“完全不清楚”。邓小平在毛泽东探索的基础上,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犯错误,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制定的政策超越了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明确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阶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这是邓小平和党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深化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从而使我们的决策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3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邓小平强调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根本动力,创造了必要的外部条件。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针对长期以来,人们把社会主义等同于计划经济,资本主义等同于市场经济的僵化认识,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可以建立市场经济。这就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视为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我们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形式,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活力。


四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 ,它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以它为开端,   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 ,它是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科学指南。 为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3 ,它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梅园诗社党小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