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说开来 吴兰卿356
发表时间:2022-05-24 12:58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七十多年前的那波澜壮阔的场景浮现眼前,吸引着我们重回那段峥嵘岁月。曾记否,多少英雄儿女为了保家卫国,冲锋陷阵,血染疆场;曾记否,多少热血战士为了解放祖国,让人民安居乐业,与敌人艰苦奋斗;曾记否,多少进步青年为了击溃敌军,用自己不屈的生命谱写出辉煌的乐章。 回首曾经的艰苦岁月,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伟大领袖的正确指引,人民解放军的不畏艰辛、不惧牺牲,将波涛汹涌的长江踩在脚下,一举攻下天险南京,救万民于水火。奠定了新中国的牢实根基。 中华大地,华夏文明五千年,从来都是诗篇贯穿始终。如此场景,如此伟业,也引发伟大领袖的感慨、决心和对未来的展望和勉励。对旧的制度,腐败的政体我们当将革命进行到底,切不可沽名学霸王,只有坚定决心,以大无畏的精神直面污泥浊水,才不失共产党人的意志。解放南京只是征途的开始,我们还得在风雨飘摇过后迈步向前,继续发扬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不畏艰辛、不惧牺牲的精神,开创新中国的新蓝图。真正履行伟人的“迈步从头越”。切实体会“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意义。 重读伟人的这一宏伟诗篇,我们能从中领略到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也能从中感受到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沧桑。而单从诗词来看,主席的风采是我们竭尽所能都很难企及的。主席的诗词联想丰富,感情浓烈,时空感极强。其代表作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那“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都给我们以强烈的震撼。 当下我们很多诗词爱好者在创作中,喜用典故,而且动则就是生疏偏僻的典故,令读者难以明意,在这一点上,我们更应该参考主席的风格。主席的诗词,绝大部分,是基本上不用典故,即使要用典故也是尽可能用为绝大部分人民所知晓熟悉的典故,极为冷僻古怪的典故,主席是不会用的,正因为如此,主席的诗词尽管思想内容很深刻,立意很高,却始终是明白晓畅,脍炙人口的,让人读起来很亲切、很感动。 而从诗词的角度去讨论主席的着笔手法,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其古为今用,融合古今的风格。同时一直贯穿主席的诗词作品,成为主席诗词的一大特色。也更值得我们现代诗词爱好者去学习。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现代意识是融合古今的利器,也是烛照人类思想的明灯。 历来都有“唯楚有材,于斯为盛”之有。荆楚风流,早有史证,主席是楚地湘人,也有着楚人豪放,为侠之大义。更有着楚人敢为天下做担当的豪迈博大情怀,他对楚文化有着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尤其是对屈原的诗词屈原的文化品格有很大的继承,对李白、李贺、李商隐的诗歌精神,有很多发扬光大的地方。 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引发了多少人的感慨。也为多少诗词爱好者指出了方向。主席的诗词总是高屋建瓴,大处落笔。一首“沁园春·雪”就能深刻体会到大处落笔的豪情和手法。这也同时展示出主席作为一个政治家的独特情怀,高屋建瓴的精神文化品格极为突出。
送瘟神 作者:毛泽东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或许我们大多数诗词爱好者都读过主席的这类作品。我们也由此知道主席诗词的另一种风格和特征。那就是幽默含蓄,嬉笑怒骂皆可成诗。伟人灵活睿智,其人其事其诗皆着眼于大处,着眼于命运的转折点,抓住命运的之关键所在,及时地予以扭转,因而他的诗词有时候会依据形势的变化,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辛辣讽刺别出心裁,显示出一种极为独特的反讽情态。 当然,这些都只是我辈管中窥豹,远不能深层次的领会伟人的人格和品格。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作为一个生活在新中国的我们,能做的只能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融合现代社会的进步,秉承伟人的精神,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国富民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