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诗词学会

略论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南京  朱小石

1329
发表时间:2022-06-17 12:12作者:朱小石

[副本][副本][副本][副本]未命名.jpg


毛泽东是近现代中国最伟大的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诗词大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者,毛泽东的诗词作品,言志忬怀,以诗记史,无不与100百年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息息相关。毛泽东诗词中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和审美意象,曾长期而广泛地影响着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过程,也正在并长久地影响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成为焕发豪情、激昂斗志、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磅礴精神力量。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有机构成毛泽东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毛泽东的诗词体系中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其时代精神光芒与日同辉。


一、《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精神蕴涵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覇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沦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其宏阔的场面、深刻的涵意、深邃的思索,精典的妙用,对事关中国两个前途两种命运大决战——渡江战役的胜利,作了典型真实的诗意记录和豪气抒发。这畅快淋漓之作,为中国自古以来大量军事题材的诗词作品中增添了一篇无以伦比的千古绝唱,冠盖中华,独领风骚。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深刻内涵,是由这首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充分反映了渡江战役运筹帷幄者们的深邃眼光和战略思考。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10月,毛泽东以弥天大勇赴重庆谈判,寻求和平民主。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22万人悍然进攻鄂豫边境的中原解放区,其后向其他解放区展开大规模进攻,全面內战由此爆发,中国两种前途两种命运之大决战拉开大幕。1949年是党所领导的28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最后一年。1948年秋至1949年1月,随着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在各方面压力下蒋介石宣吿“引退”,其“总统”职务由“副总统”李宗仁代理. 李宗仁政府尽管口头上表示愿意以中共所提条件为基础进行和平谈判,实际上却想争取喘息时间,部署长江防线,实行“划江而治”。是将革命进行到底,还是让革命半途而废?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新华社新年献词中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 的伟大号召。他强调,必须用革命的方法,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1949年1月14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严正指出,为了迅速结束战争,实现真正的和平,减少人民的痛苦,中国共产党愿意同南京国民党政府及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军事集团进行和平谈判。4月15日,中共代表团提出《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限国民党政府在4月20日前表明态度。由于国民党政府拒绝在这个协定上签字,谈判宣告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徳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4月20日夜至21日,由以邓小平为书记的渡江战役总前委统一指挥,发起渡江战役。在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千里战线上,百万雄师分三路强渡长江。国民党苦心经营3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顷刻瓦解。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宣吿延续22年的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毛泽东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看到这个捷报后,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充满诗情和哲蕴妁的不朽诗篇。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在1949年迎来了最终胜利的曙光。在1949年将彻底改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关键时刻,作为伟大的政治家诗人和诗人政治家的毛泽东,怎能不以诗记史、以诗言志、以诗抒怀?不难想象,原来准备用5年甚至10年时间打赢的解放战争,现在只用了3年时间就向全国进军了,只用不到3天时间百万雄师就横渡长江占领南京了。这种意料之中又超乎寻常“横扫千军如卷席”的革命风云之猛烈、之迅捷,不仅举世惊讶,而且也为毛泽东构思“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现实素材。南京石头虎踞,钟山龙盘,被誉“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六朝兴废之地上,国民党反动统治了22年一举覆灭,预示一个崭新纪元的即将诞生,一个新生的制度将取代旧制度, 一种新的生活场景将蓬勃呈现。面对翻天覆地的历史性时刻,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初心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此时此刻该有怎样的欢欣和期待。毛泽东不由衷心发出“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的感慨和赞叹,以充分表达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具有标志性历史意义胜利的无限感慨。然而,革命还远未结束,离解放全中国的任务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还有很长路程要走,于是历史上楚覇王项羽遗恨千古的悲剧浮现在眼前,于是妙用典故,有了颈联“宜将剰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覇王”的诗眼之句,以清醒警策务将革命进行到底。事实也正如此,渡江战役胜利后,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分别向中南、西北、西南各省胜利大进军,解放广大国土,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从大陆逃往台湾。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渡江战役一场标志意义的重大胜利,也是中国革命具有历史意义的决定性胜利。有人曾把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17年11月7日俄国布尔什维克攻下冬宫,1871年3月18日巴黎的革命工人完全掌握了巴黎,这三个日子称作标志着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胜利进程中三座最庄严最宏伟的里程碑。渡江战役其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业绩,从根本上是人民力量的本质体现。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导力量,社会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于是尾联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收结,把当前的形势,具体的行动,归结到精深哲理层面的思考和概括,给人以历史唯物主义之深刻教益和现实启迪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从一场战役胜利的画面描绘,写到继续革命到底的清醒警策,再写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一首56字诗包涵了极为丰厚深刻的革命精神和社会发展哲理。它不仅是一首宏阔诗篇,更是一篇深刻哲理韵文。它始终以其不朽的思想光芒,照亮着人们奋斗的目标,指引着人们前进的方向,坚定着人们必胜的信念和信心。


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史地位

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同志卓越领导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的伟大事业,不仅用大量的论著对其进行深刻阐释和总结,而且用诗词艺术再现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气势如虹,史诗留韵。毛泽东在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原创诗构词篇,有机构成毛泽东诗词的完整体系。毛泽东一生的诗词虽然不算多,但其许多诗词作品独树一帜,极具重要而特殊的史诗地位和时代价值。

纵观毛泽东一生,从正式发表的作品来看,毛泽东诗词大体分六个阶段。一是青年时代,1915年至1925年,毛泽东留下5首诗。二是大革命至“五次反‘围剿’”时期,1927年至1933年夏的六年多时间11首诗。三是红军时期,1934年夏至1935年10月的一年多时间7首诗。四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1936年2月至1949年4月23日的十三年多时间,只留下7首诗。五是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0年10月至1963年12月的十三年多时间,毛泽东留下大量诗词,共24首。六是晚年时期,1963年12月至1966年6月的三年多时间,毛泽东晚年留下诗词8首。在整个毛泽东的诗词作品体系中,作于1949年4月的解放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以其在中国革命即将胜利殊为重要时间节点上的特殊地位,堪称毛泽东战争诗篇的完美收官之作,同时又是新中国建设诗篇的开篇之作。它既呼应了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诗篇中的所有争取“天翻地覆”革命实践的诗史记录和诗意冀盼,又开启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放歌“天翻地覆”崭新实践的豪情壮志和家国情怀。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回望历史,毛泽东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系列军事战争诗篇的完美收官。翻看毛泽东在革命战争年的诗词作品,几乎都情系那段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都未曾离开过那艰苦卓越的漫漫征程,他用诗词记录那一场场刻骨铭心的战斗场景、描绘下那一步步披荊斩棘的探索征程,抒发心中的坚定信念和战事感慨。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鄂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开辟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自此开启了毛泽东一系列不同时期战事体裁诗词作品的写作。22年间,毛泽东所创作了《西江月·秋收起义》《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十月》《如梦令·元旦》《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长汀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清平乐·;会昌》《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山》《清平乐·;六盘山》《七律·长征》,等等战争题材作品1936年2月,毛泽东在红军东征期间写下了神来之作《沁园春·;雪》,其在十年后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期间一经公开发表,震动了山城重庆,传遍大江南北。由于战事繁忙毛泽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只留下7首诗词,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气象宏阔,声势磅礴,涵蕴深远,堪当讴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压轴之篇。诗中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典故和 “天翻地覆慨而慷” 豪迈,回应了“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应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回应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回应了“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回应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雄浑诗意展示了执着于中国革命事业的坚韧不拔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意志。

展望未来,毛泽东又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系列歌咏新作成功开篇。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苍桑”,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之客观规律,开启了“六亿神州尽舜尧” 的热情歌咏,不断为我国激情燃烧生机勃发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抒写壮美诗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的欣悦“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的画面“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的感慨“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当惊世界殊”的惊叹“到处莺歌燕舞,还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旧貌变新颜”的巨变…… 建立在新中国成立基础之上的中国社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日新月异的沧桑巨变,不仅极大地煥发出毛泽东的浓郁诗情,而且不断印证着“人间正道是沧桑” 科学真理

郭沫若同志曾在《百万雄师过大江》一文中写道,在当时奠定人民政权工作的百忙之中,“主席却写出了这样一首七律,这无疑是由于南京解放的重要性,使主席感到了衷心的喜悦,焕发了主席葱郁的诗兴,便酝酿成一首雄浑沉着的新史诗。”应物斯感,感物吟志。公本先生在所撰《毛泽东诗词鉴赏》中认为,南京解放,普天同庆,除了反动派外,有谁不衷心的喜悦?他提出“难道这首诗是任谁都写得出来的吗?”他说,用“诗品出于人品”的观点来读毛泽东这首《七律》,便可以看到:它不只是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它的重大意义,表现了他的激动人心,不只是穷尽了理、事、情,而且还显示了诗人的高瞻远瞩、破格创新、挥洒自如、神旺气足,还表现了诗人的才、胆、识、力。他断言回答,“如此宏阔诗篇,只能出自如此伟大诗人之手,当然不是任谁都写得出来的。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史地位,不仅为诗词界所共识,而且从其记史、存史、学史、用史的角度来看也在党史中独具特殊地位。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不久,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政治局常委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高度概括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深情阐述中国梦。习近平指出: “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 中华民族的明天,可以说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这里,既概括了我们伟大事业的胜利来之不易,也预示着中国未来的光明前景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 由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一书,首次郑重载入《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诗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覇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与此同时被载入的还有:《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清平乐·六盘山》词中“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七律·长征》中“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以及1975年毛泽东《七律·送瘟神》中“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等五首诗词作品中的经典诗句。《中国共产党简史》书中这样写道,毛泽东看到解放军占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这个捷报后,写下《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他用‘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古沽名学霸王’,表达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揭示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从中可见,毛泽东革命诗词和经典诗句的巨大精神感染作用和历史推动作用,充分彰显了毛泽东诗词所独具的永恒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审美价值和时代价值。


三、《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时代价值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伟大事业,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探索奋斗过程,经过浴血奋战和英勇斗争,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国性胜利,继而经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及锐意进取、守正创新,从实现伟大转折的中囯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到中囯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彰显了中国社会跨越式发展和巨大进步,展现出“人间正道是沧桑” 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内在统一的必然性。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所蕴涵的浓郁诗情和科学真理,将永远激励和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

1值得永恒欢欣的“天翻地覆慨而慷”。看历史,从建党到建国历经28年;从建国到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经72年;望未来,再到建国100周年如期实现第二个百奋斗目标,全面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将有经历27年。这个两个百年目标奋斗过程,可以说就是一个各具特征而又有机衔接的“天翻地覆慨而慷” 的历史过程。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的“天翻地覆”从来没有停留在某个阶段而停滞不前,从来没有因成为遭受挫折而动摇放弃,她不断以奇迹般奋斗业绩,不断地为“天翻地覆”的锦绣诗意增添不朽的注释。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2021年建党可谓是“开天辟地”,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从此“醒起来”了。1949年建国可谓是“改天换地”,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走上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崭新大道。1976年以后开辟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可谓是“翻天覆地”,在勇于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懈探索中,中华民族开始“富起来”了。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可谓是“经天纬地”,中华民族日益“强起来”了。100年间,多少苦难多少辉煌,多少激昂多少悲壮,足以让人永恒为之“慨而慷”。“天翻地覆慨而慷”是结果,更是过程;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可以坚信,随着中国人民的不懈奋斗,随着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定会有更多的奇迹出现,必定会有更多的“翻天覆地”让人们倍加欢欣,倍加且“慨而慷”。

2值得永恒铭记的“宜将剩勇追穷寇”。在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特定时空条件下,毛泽东同志感慨历史,超用兵法“穷寇莫迫”,在诗中以“宜将剩勇追穷寇”表达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和意志。在某个具体或局部战事上,兵法上“穷寇莫迫”或有道理,但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中,“穷寇莫迫”则可能酿成追悔莫及的后果。毛泽东文韬武略,熟谙兵法,反而用之“穷寇莫迫”,指挥并加速了“向全国进军”的决定性胜利。在这里,“追穷寇”指“追疲敌”,但从方法论意义上却具有深邃的哲学涵义。一切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是其内在矛盾运动及其各方面力量此长彼消所形成的合力所决定的。“穷寇”既实指,又是虚指。联系我们现实生活,可以理解为我们前进过程中面临的一切矛盾、一切困难、一切问题、一切不利因素。这就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历史主动,牢牢把握历史机遇,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克难攻艰,敢于斗争,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乘胜前进,坚韧奋斗、臻于进取、止于至善。这对我们今天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各种严峻风险挑战,尤其具有重大而紧迫的现实意义。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戒我们要增强斗争意识,发扬斗争精神。《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全面深刻领会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容面对当下的一切困难、挑战和风险,格外需要大力弘扬“宜将剩勇追穷寇” 斗争精神,以坚强意志和顽强韧性,同一切不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东西进行坚决的斗争,决不能因松懈麻痹而让伟大事业半途而废。要继续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坚定地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

3值得永恒坚定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人间正道是沧桑”诗句,在这里喻义人类社会发展的沧桑变化和美好前景,其所揭示的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给我们以所从事的伟大事业及其光明前途以坚定的信念和信心。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以小寓大,由事及理,由感怀南京的解放到阐发人类社会的变革发展,他对这一深邃哲理所作的诗意表达,已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所反复证实。10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中国人民,历经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历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社会革命和建设阶段,历经锐意进取、勇于开拓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进入到守正创新、自信自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我们也必然更加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社会是运动的,时代是变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不懈奋斗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新历史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统筹实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在推进我们伟大事业未来发展的新征程中,我们还必然会面临许多有新时代特点的斗争,还会遇到许多已经碰到和难以预料的新困难新挑战。这将更加要求我们坚定共产党人的信仰,从毛泽东的诗词中汲取伟大精神力量,“人间正道是沧桑” 的信念,以“咬定青山不放松” 的坚定,以“不到长城非好汉” 的执着,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拥护“两个确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业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让我们满怀信心看未来,风雨无阻向前进,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新的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2022年6月15日



参考文献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

公木著《毛泽东诗词鉴赏》

陈晋著《毛泽东的诗路与心路》

薛志达、薛建民《人民领袖情怀的跨时空共鸣》



文章分类: 创作工作学术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