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诗词偶得(十八):诗词中的假言推理 俞思义163
发表时间:2022-06-20 16:06 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这是白居易写给元稹的和诗。首联:我送一个解决疑难问题的好方法,不需要占卜问卦。颔联:试玉要烧三天,分辨“豫木”和“樟木”要生长七年后,指出这方法就是“让时间来考验”。颈联:又举了两个历史事例。周公当年辅佐成王时,一直被流言蜚语所困扰(说他会篡位);王莽未篡位时,表现得极为谦虚恭顺。尾联:假如他们早早地就亡故,他们的真实面貌谁又能知晓? 这首诗先列举了自然界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证明真伪要经过时间考验;接着又举了历史人物的经历,再次证明时间考验的重要。这是归纳推理,虽然也是简单枚举,但由于所举事例非常典型,有着广泛的代表性,因此结论较为可靠。 尾联更是用一个充要条件的假言推理:如果他们早早死去,人们就不会看清他们的真面目(有前件必有后件)。幸亏他们未死,终于让人们看清了它们的本质(无前件必然无后件)。这就有力地证明时间考验的重要性。这样的结论不得不让人信服。 唐·杜牧《赤壁》一诗也有类似推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让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有了前件“东风不与周郎便”,必定会有后件“铜雀春深锁二乔”。而事实上未出现前件,所以也没有出现后件。这也是充要条件假言推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