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诗词学会

学习二十大精神心得(四)关于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和“时代性”的思考 赵干

497
发表时间:2022-11-01 19:46作者:赵干

      学习二十大精神心得(四)关于文艺创作的“人民性”和“时代性”的思考 赵干

[副本]未命名 (1).jpg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问题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二十大再次强调这个问题,并作为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和积极的加以贯彻。


、什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文艺思想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文艺思想的形成,其理论起点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的系统论述。

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传入中国后,从一开始就与人民大众紧密结合在一起,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革命文学深受其影响和启发,并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口号。但还没有形成“人民性”文艺思想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而召开的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毛泽东先后二次讲话指出了文艺工作要深入思考的一系列问题,其中重点阐述的是工作对象问题,即文艺工作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党的文艺工作与党的整个工作关系问题;还有文艺批评问题。这些问题的核心是文艺为谁服务和如何服务,即文艺的“人民性”问题。 因此,延安文艺座谈建立比较系统的“人民性”文艺思想理论体系,这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思想在此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深刻影响中国文艺的发展,“人民性”文艺思想被提升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人民性”的理解和阐发也越来越有深度和广度。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在文艺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指向性更加明确。体现了对“人民性”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充分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于人民的无限深情。


、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首先,向人民学习。毛泽东强调文艺的立足点要转向人民:“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一定要完成这个任务,一定要把立足点移过来,一定要在深入工农兵群众、深入实际斗争的过程中,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的过程中,逐渐地移过来,移到工农兵这方面来,移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习近平强调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际,行动上接近人民,情感上与人民相通,虚心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艺术营养,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挖掘汲取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并用心、用功、用情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艺术精品。

其次,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唱诵国家繁盛走向伟大,弘扬社会主义真善美,不断满足人民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毛泽东是诗人政治家是政治家诗人,他的诗词是满腔热忱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的光辉典范他在《七律二首·送瘟神》的“小序”中写道:“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寥寥数语,显示了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显著特点,他绝非为写诗而写诗,而是在抒发对黎民百姓身处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忧虑,对人民群众获得福祉的无比喜悦和欣慰。毛泽东诗词表现了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和为民意识。

再次、弘扬主旋律。要努力创作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这就是当代文艺创作需要遵循的。

最后,接受人民的检验。文艺作品底好不好,最终还是要接受人民的监督,经得起人民的检验和评价。


、坚持文艺创作的“时代性”

时代是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综合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特质的概念,是变动着的历史和变动着的世界。而所谓时代问题,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一定时期重大问题的高度概括,是对该时期时代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趋势的揭示和反映。而文艺创作的“时代性”就要求文艺创作紧跟时代,服务时代,反映时代主要特征和本质。

文艺创作的“时代性”和人民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民的生存、需求和使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而不断的变化和发展的。因此,文艺创作的人民性也应该不断地紧跟时代性服务于时代性,体现时代性。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年代,人民的命运、需求和使命,就是民族的独立和自身的解放。文艺工作者就创作了很多服务人民适应时代要求的文艺作品。《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白毛女》等艺术精品之所以能脍炙人口,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共鸣,关键在于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握住了时代脉搏,弘扬了主旋律,创作出了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舞台艺术,鼓舞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新中国。今天依然有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时代变了,中国人民的使命就是要保卫胜利成果,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文艺工作者又创作出了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需要文艺作品。如小说《创业史》《金光大道》,电影《上甘岭》《青春之歌》《英雄儿女》《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李双双》,以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走在大路上》《歌唱祖国》和很多歌颂毛主席和共产党的歌曲,表达了老百姓的心声。进入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以来,更有很多反映和歌颂改革开放的一些作品。如电视剧《乔厂长上任记》《面向大海》《外滩钟声》;歌曲《在灿烂的阳光下》《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等。这些都说明文艺创作“时代性”和“人民性”必须是同步的,才能发挥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而毛泽东的诗词更是充满了时代的气息,革命战争年代的重大战事,都及时给予歌颂。如:“黄洋界上砲声隆″“红军不怕远征难″"百万雄师过大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诗词又转向抚今追昔,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新事物,以及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敢叫日月换新天”,“芙蓉国里尽朝晖”等等。毛泽东这些诗词所追求的美好社会理想,至今依然令人赞叹不已。

这两年,我们玄武区诗词学会也紧跟新时代,先后组织过战疫情、颂党百年、喜迎二十大等诗词创作专题。广大会员创作了很多歌颂党、歌颂人民、歌颂英雄的优秀作品,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益,受到了南京市会的肯定和表扬。其中,俞教授就是我们的榜样。他能紧跟形势创作了很多充满正能量的作品,值得大家学习。   
    在学习、宣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过程中,我希望诗友们能有更多的好作品问世,为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而做出我们的贡献。


(梅园诗社党小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