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诗词学会

老树新花绽古都——南京诗人陶抒华和她的《人生百味》诗文集  陶增祥

408
发表时间:2022-11-20 11:58作者:陶增祥

老树新花绽古都——南京诗人陶抒华和她的《人生百味》诗文集   陶增祥

[副本][副本]未命名.jpg


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世界文学之都。

南京,在历史上就是一座诗城,历代的诗人巨匠在南京创作了无数传唱至今的佳作。

今日的南京是一方热土,深厚的文化积淀滋养着、催生着众多的作家、诗人。他(她)们用“眼”观察热气腾腾的市井生活;用“心”感受着这个伟大的时代所带来的种种变化;用“情”感慨着昔日的沧桑、讴歌四季的美景,抒发自己的家国情怀,表达对生活的喜怒哀乐......


微信图片_20221120115600.jpg


在这里,我要介绍的是一位老年女诗人。她的名字叫陶抒华,1934年出生于南京,60年代初毕业于江苏戏曲学院导演班,后留校工作直至退休。现为南京诗词学会、玄武区诗词学会和梅园诗社会员。她73岁才开始学写格律诗词,75岁入中华诗词学会高级研修生班学习。她师从丁芒、孔汝煌两位导师,努力钻研写诗,她获得过中华诗词传媒大赛诗词金奖,被授予中华诗词传媒百名杰出诗词艺术家,作品入编《中华诗词传世作品精品典藏》。2013年,陶抒华老师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诗文集《百味人生》,在南京诗坛上反响很好。2022年10月,她又出版了她的第二本诗文集《人生百味》,收录了326首诗词和6篇散文。她就像一棵富有生命力的老树,不停地绽开鲜艳的花朵,装点了金陵诗坛。


310234FE@28E3D708.38AA7363.jpg.jpg


陶抒华老师的这本诗文集共收录了326首诗词和6篇散文。共分九章 。

第一章“导师点评”(收录了14首格律诗、2首词、1首自由曲)。开篇第一首《赞南京解放》:“石城骤雨易苍穹,漫卷红旗唱大风。旧日王朝春梦破,钟山郁郁又葱葱。”作者是经历过新旧两个社会的人,从诗中的“王朝春梦破”可以感觉到她对解放南京的纵情欢呼,更写出了人民解放军推翻蒋家王朝摧枯拉朽的气势!而丁芒大师更是对这首诗进行了盛赞,认为“骤雨易苍穹”是首创的意象,此诗摆脱了概念化、抽象化、口号化、政治化的老套,新鲜、耐读。作者在《蝶恋花·游张家界仙境》的最后写道:“似幻犹真,人在瑶池走。鬼斧神工雕宇宙,归途眷眷频回首。”最后一句情语,把游人对张家界美景的留恋不舍的状态写得惟妙惟肖!此首词获得“中华诗词学会第一届全国诗词大赛”三等奖,入编《中华诗词著作家风采录》和《中华诗词传世精品典藏》。

第二章“家乡情怀”(收录了19首格律诗)。南京是陶抒华老师的故乡,对故乡的爱洋溢在她的诗中。在她的笔下,秦淮河、白鹭洲、玄武湖各放异彩。她还在《梅花山》一诗中写道:“花海涌潮香暗动,缤纷辉映满山春。金陵胜景知多少,岁岁寻梅更醉人”。前两句写梅花盛开的景色和香气,而尾句更是把赏梅人的快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陶老师即使在海南过冬,也仍然时常想念家乡。她在《思乡》中写道:“谷雨来时乱絮飞,柳丝摇曳唤人归。天涯游子思乡切,梦里桃花红泪垂。”这些略带伤感的诗句,写出了她对家乡南京无比思念的深厚感情,真令人为之动容!

第三章“感事抒怀”(收录了107首格律诗、2首词)。本章内容涉及面广,诗词的感情基调和风格异彩纷呈。作者以“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博大胸怀,既写春景、夏梦、秋思、冬景,也写庆贺“天宫二号”升天、祝贺我国运动员在东京奥运会获得奖牌等等,写出了她独特的所感所悟。作者心系抗疫大事,写出了《抗疫二十首》。其中有佳句“恨不操戈驱战马,直奔抗疫最前沿”,更是写出了一个人虽然年迈,但心忧抗疫前线的急迫心情。

第四章“咏物寄情”(收录了37首格律诗、词1首)。作者在冬天常去海南,南国温暖的气候、旖旎的风情给作者增添了生活的亮色,带来了极大的快乐和灵感,促使她写出了三亚风情,她写了南国的椰树、红豆树、夫妻榕、很多的花卉......这些作品体现了作者观察之敏锐、构思之精巧。作者夏去北戴河,写了《北戴河观海》:“仰天目尽云粘水,叠浪频催步步高。击岸银龙成玉碎,撼礁猛虎复长嚎。沙滩款客铺金砾,温水怡人弄薄绡。莫道威严空作态,爱心常向万民抛。”作者用了“银龙”、“猛虎”等意象,新颖、磅礴,写出了海的浩瀚、浪的气势,紧接着在尾句笔锋一转,写出了海的博大无私,写出了大海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第五章“闲情偶寄”(收录了44首格律诗和古风1首)。在本章的作品中,有对生活中惬意时光的赞美:“花红娇欲滴,叶绿映街坊。冬日流春意,天涯醉我肠。”也有对人生悲情的抒发。鲁迅先生有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尼采说过:“极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后解放者,惟有此种痛苦,才强迫我们大彻大悟。”陶老师中年时期曾遭遇婚变,爱人的变心对人的打击是刻骨铭心的。所以,这些不幸的往事有时会涌上诗人的心头,啃噬着诗人的心。写诗,就是一种排遣的途径,尽管调子比较低沉,但排遣痛苦也是诗词的功能之一。“往日悲愁未释怀,而今怨愤复重来。沉思常对窗前树,摇曳随风亦可哀。”但是,坚强的陶抒华老师从痛苦中走了出来,她顽强拼搏、把两个儿子拉扯成人。她退休后又钻研诗词,老有所学,老有所成,实现自我,活出了一个闪光的人生。她写到:“几多怨恨几多愁,化作云烟散九州。难得今朝终日乐,苍天眷顾再无求。” “风雨三春后,飞花剩未多。鬓斑情愫在,犹作遏云歌”。

第六章“友情无限”(收录了45首格律诗)。人活世上,有许多东西支撑着我们的人生,其中就有友情。纯真的友情,就像沙漠中的清泉那般珍贵,犹如寒夜中的炭火给人温暖。陶老师在本章中写的是师生情、同学情、闺蜜情、诗友情、歌友情。写得感人至深。诗人在学生时代上体育课时膝盖受伤,急需做手术,因为家贫拿不出钱来,蒙恩师倾囊相助,做了手术,避免致残。诗人感恩戴德,终身难忘,并在古稀之年终于找到了当初的恩师,当面道谢。诗人为此事写道:“几夜神游寻故地,几朝殷切念师恩。暮年竟得觑师面,难辨今宵梦与真”。

第七章“至爱亲情”(收录了36首格律诗、1首词、1首贺词)本章写的是家族情、夫妻情、兄弟姐妹情、祖孙情等。令人欣赏的是她对先祖傲骨的赞颂:“傲骨天生不折腰,拒攀权贵自逍遥。东篱采菊传佳句,千古名留誉似潮。”还有她对后辈的期望: “红梅结子喜重重,更替桃符代代同。他日新苗成大树,凤凰展翅舞长空”。

第八章 诗歌(收录了现代诗6首、打油诗2首、自由曲6首、歌词1首)

在本章诗歌中,作者把自己比喻为一棵不屈的小草,她像小草一样向着艳阳,奔向春天,“当雨露滋润幼苗,我又穿起绿色长裙,挺起这永远压不折的腰!”作者的心紧紧地与祖国贴在一起,“中国梦就是我的梦,我的心随着祖国一起震荡!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我要把落日的余晖变成美丽的朝阳”!

第九章 散文(6篇)。陶老师写的这些回忆性散文题材丰富,主要内容有: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求学生涯;师生往事;戏剧界票界名人或非名人的逸闻趣事。从这些文章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对上学充满渴望、勇于抗争的少女;一个学业优秀、活跃在球场上和文艺活动中的朝气蓬勃的优等生;一个不甘于局限在家庭中,而是要上学、工作、在新社会展现自身价值的新女性。我们还看到了新、老艺术家们对戏剧艺术的酷爱和执着追求。

陶抒华老师的诗文,就像一长串闪亮的珍珠,串成了她的人生足迹。我觉得,她的诗文至少闪耀着以下特色:

一、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怀体现在她对祖国各项事业突飞猛进的赞颂,对家乡南京的深爱和新面貌的讴歌。当她获知“天宫二号”升天时,写道:“天宫二号入凌霄,玉帝惶惶拂袖逃。宝殿只应孤独有,何来异物扰天曹”。看,诗人对于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心情是何等的欣喜,笔法和语气又是何等的幽默!我国人民几年来与疫情进行鏖战,巩固了抗疫成果。2021年夏季南京正在抗疫,诗人在海南写下了她的祝愿和鼓励:“疫情重返起风波,万众齐心战恶魔。坚守江宁金粉地,不闻半句鬼嚎歌”。

二、言之有物,感情深刻。陶抒华老师说过:“情是一湾水,诗是一条渠,写诗就是借渠出水”。所以,她的诗词做到了意向具体、意境或优美、或旷达、或深远、或伤感。作者不存在无病呻吟之作。她的散文叙述生动、文笔细腻,语言传神,读来令人受益良多。

三、题材广泛,风情浓郁。陶老师诗词的题材内容,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她写自己的悲欢离合和往事勾沉;写友情、爱情和亲情;写家事国事;写春夏秋冬,写南京的风貌、三亚的风情,写北戴河的海滩,写张家界的奇景;写自己的所历所见、所思所感......,给读者带来了丰富多元的艺术享受。

四、格律严谨,构思奇妙,细节生动,诗意隽永。例如,她的《减字木兰花·金陵新貌》中的句子:“新楼林立,归燕徘徊寻旧地。”用迂回的笔法去写南京建设的日新月异,真是巧妙。如《墙边娇娃》:“微风一阵暗香来,竟是蔷薇带笑开。五彩缤纷娇欲滴,不争花圃倚墙栽。”诗人不仅写出来蔷薇的美和香,还突出了蔷薇只献芬芳、不争花圃的高风亮节,令人叫绝。使人不得不佩服诗人的细致观察与精妙构思。

读陶抒华老师的诗词文章,令人几番感动落泪,为了她那充满感情的诗句,更为了她那不平凡的人生。令人觉得,这是在读一个女性的回忆录和奋斗史。她,是一个平凡的女性,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女性。因为,她无论在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了怎样的艰难,她都能够走出来,振作起精神,向着新的目标继续前行。她的散文,质朴、明快,娓娓道来,叙述着人生往事,散发着人情味和人性美。她的诗文,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浸透着人生的体验,饱含着生活的哲理;体现出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我们可以从中领略美好的诗情,领悟写作技巧,汲取坚韧的精神,十分有益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我们祝愿陶老师健康长寿、继续读书写作,为我们提供更多的诗篇,供我们拜读学习。她虽然年过耄耋,却“莫道春残花已落,红颜虽老不贪闲。朝朝暮暮勤耕种,写尽此生酸与甜。”作为她的晚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勇毅前行呢?

文章分类: 创作工作学术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