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心中无信仰 谁拿性命赌明天——忆我的外公冯志平烈士 吕步志134
发表时间:2024-09-30 13:41 若是心中无信仰 谁拿性命赌明天——忆我的外公冯志平烈士 吕步志 蒲涛涌动民情愤,烽火传播勇献身。一杆双枪诚烈士,千秋万代颂英魂。 我的外公冯志平,本名冯子平,又名冯陈四。江苏南通如皋白蒲镇人,1906年2月出生,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白蒲赤卫队队长。1932年春因暗探密报被国民党抓捕,同年7月23日在如皋白蒲镇文峰角被国民党杀害,献出了年仅26岁的生命。 外公的胞弟冯子云,1908年出生,1928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刘桥区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白蒲赤卫队副队长。1932年秋,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入狱,同年12月10日在南通西公园英勇就义,年仅24岁。 外婆生前多次在我们晚辈面前提到外公和叔外公,通过老人的不断叙述,外公的光辉形象渐渐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 外公是铁心跟党走的人 在当地上了年龄的人都知道,冯家原本是个殷实的家庭。而冯氏兄弟为了革命,他们抛家舍业,带领赤卫队员常年累月的奔波在外,一年到头难得在家露面。即使回来,也只是短暂的住一两天,白天不出门,关在屋里和队员们开会,研究行动计划,天一黑又出去了。 1928年夏,白蒲地区党组织派冯志平、冯子云到白蒲镇涛区参加游击小组活动,从中见习使用武器和领导艺术。同年冬,又派冯氏兄弟去南通通东草棚镇参加三益区红军游击队举办的武装训练班,学习使用武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1929年4月7日,外公和叔外公去镇涛区庄屋圩参加镇涛区红军游击队成立大会。同年4月10日,在白蒲胡家庄(今平东镇甸北村)正式成立白蒲红军赤卫队,冯志平任队长,冯子云任副队长。赤卫队员从最初的12人发展50多人。 赤卫队成立后,根据江苏省委指示精神,决定进行收缴地主枪支的革命行动,以壮大红军武装力量。1929年12月10日的一晚,外公带领16名赤卫队员化装成如皋县公安局的警察,以检查枪支质量为名,来到白蒲东北8华里大地主严维桓家,叫严维桓把家里所有的枪支拿出来逐一检验。严维桓照办不误。随后外公对严维桓说:“这些长枪都有质量问题,我们要全部带回详细检验,并负责帮助修理好再送给你。”严维桓连连点头道谢。过了十多天,也不见送枪来,严维桓到白蒲公安派出所一打听才知道中计了。这次行动共缴获短枪2支,长枪10支。 外公他们看不得劳苦大众饥寒交迫,经常带领赤卫队员劫富济贫。在当地,土豪劣绅均称之为“红匪”,而劳动人民均亲切地称他们“红军”。因此,地主老财一听到他的名字就害怕,而老百姓听到他们来了,不仅欢迎,还把孩子交给他们,一起闹革命。 通如泰地区红十四军游击区域图 外公是个武艺高强的人 身高一米八,对于现代人来讲不稀奇。而那个年代就算是“高人”了,他不仅个子高,军事素质更高。外祖母曾骄傲地说,他双手持双枪,能左右开弓,命中率极高,有“双枪滚地龙”的美称。土豪劣绅家的院墙能轻松越过,过小河只需一根竹杆,像撑杆跳高一样跃过。他艺高人胆大,让土豪劣绅闻风丧胆。 1930年农历二月初二傍晚,赤卫队接到可靠情报,这天中午刘桥区区长张裕公来到锅厂吃午饭,下午即与客商在锅厂西厢屋的耳房内赌钱,预计要赌到初四的早晨才散场。张裕公是国民党南通县县长陈步蟾的干儿子,而陈步蟾的父亲陈新铭是如皋永安沙人,曾任甘肃省财政厅厅长。张裕公在刘桥地区依他们做后台,胡作非为,无恶不作。赤卫队立即研究决定做好一切准备,第二天采取突袭行动为民除害,击毙顽区长张裕公。二月初三上午十点左右,由叔外公率领的赤卫队员先后来到锅厂各就各位,外公腰藏盒子枪,带着陈新铭的“信”来到锅厂,厂门卫看了信封上的字,问了一下情况,就叫厂里的一名勤杂工领外公去西厢屋耳房。外公进去后,手持信件说,我刚从永安沙专程而来,请问哪位是张区长?我家老爷有要事叫我把信亲自交给他。张裕公丢下手中纸牌连忙接信当他正在拆信时,外公立即从腰间拔出早已上膛的盒子枪,对准张裕公的胸口砰!砰!连开两枪,张裕公当场死亡。外公随即从张裕公的腰间搜出一支短枪。此时叔外公率领的赤卫队员,听到枪声后,也立即从腰间拔出短枪,喝令8个持枪护厂的年轻人把枪都交出来。顽区长张裕公被打死的消息不翼而飞,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百姓奔走相告、拍手称快。 1928年如皋县区域图(局部) 外公是位不怕牺牲的人 1932年农历三月的一天早晨,在如今的通州区刘桥镇长岸村的范家小桥东边康家沟头小篷船上,因地痞流氓暗探密报,外公不幸被国民党白蒲警察队抓捕。在狱中,被捕入狱后,他仍然保持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在狱中还带领大家大唱革命歌曲。一次外祖母去探监,看着手铐脚镣的外公,未曾开口先落泪。而外公反过来安慰外祖母,说指不定哪一天他们看关着我没用,把我放了。在狱中,无论敌人怎么严刑拷打,他始终坚贞不渝,没透露半点秘密。 1932年7月23日《通通日报》二版(南通市图书馆提供) 1932年农历六月二十日,时逢大暑。国民党反动派用敞篷汽车将外公从南通城押往白蒲沿途示众,他不时高呼口号。在白蒲文峰阁临刑前,他愤怒地高呼“打倒刮民党!”“共产党万岁!”“二十年后我还是好汉,继续跟你们斗争到底!”口号声引来了众多乡亲,他们都以敬佩的目光目送这位英雄上路。牺牲后,国民党反动派不准家属收尸,就地埋入土坑。直到解放后的1951年,外婆才将外公的尸骨装进棺材,重新安葬在冯氏老园(朱窑村14组)。为纪念他们兄弟俩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解放后当地政府将他们的出生地命名为“勇敢乡”。 外公和叔外公当年在通如地区是国民党的眼中钉,外公被捕后,如皋县国民党在《通通日报》作了题为《通如匪首归军法审讯》的报道,副标题是冯子平在白蒲拿获。消息说,通如交界处匪首冯子平、即冯陈四、又化名冯老大,在两县境内犯案累累,经白蒲警团缉获,连同获械13支,一并解县。1932年x月x日《通通日报》以《匪首冯陈四解白蒲枪决》为标题进行了报道,称张县长奉省令执行,轰传远近之通如匪首冯陈四定案。称冯陈四为著名重要共匪,县府为慎重起见,白蒲袁区长特来城迎提,押送警队一排,县府分别电告唐闸、平潮各区,沿途派警员放哨戒备。
1932年7月23日《通通日报》新闻报道(局部) 外公牺牲时年仅26岁,当下这个年龄的人正在大学里读研,而外公已经在血雨腥风里度过了4年,他的两个孩子,即我的姨妈和母亲分别才5岁和两岁。为了建立新中国,外公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而他的亲人付出了完整的家。 如今,我们生活在幸福时光里,这幸福是无数个像外公那样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 生活越美好,越要铭记我们的先烈! 最后我用一首原创七律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七律·烈士纪念日忆外祖父冯志平 自从踏上斗争路,生死已经抛一边。 胆大何愁风浪激,艺高不惧鬼神缠。 每怜百姓思良策,常把双枪震要员。 若是心中无信仰,谁拿性命赌明天。 挽联:一杆双枪诚烈士,千秋万代颂英魂。赵怀民撰、陈克年书 h 注:部分事例引用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研究会编写的《红十四军英烈》。 【作者简介】吕步志,男,江苏南通人,中共党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73685部队政委、南京市栖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栖霞区西岗街道人大工委主任,现已退休。中华诗词学会、江苏省诗词协会会员,南京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现任栖霞区诗词楹联家协会常务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