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周家人 ——读朱宏小说《梧桐雨》有感 作者:叶顺花(绿叶)92
发表时间:2025-01-10 19:18 金陵周家人 ——读朱宏小说《梧桐雨》有感 作者:叶顺花(绿叶) 本书以第一人称自述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是时间跨度从40年代到70年代的老南京人文风貌。但我合上书的那刻,总觉得书中描述的是作者朱宏主席的家史,因为艺术创作都是来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再创作的缘故才杜撰出一个周家。不过此观点一定是要找个时间与此书作者朱宏主席去沟通一下后才能得到准确答案的。 阅读本书时,对于书名《梧桐雨》总觉得可以叫《金陵周家人》《金陵过往》等等类似的书名,不过我还是钟情于前者。但既然作者起此书名,想必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因为梧桐树就是南京的代名词:我们南京是全国梧桐树最多城市,也是我们南京特有的风景线和文化符号。 白驹过隙岁月荏苒。南京尘封的往事席卷而来是从我打开书的那刻,本书从南京贫瘠动荡的解放前讲述到了解放后的70年代。全书围绕南京时代的变迁,从而道出金陵命运多舛周家人的悲欢离合,以及身边的众多市井小人物贯穿本书始终,让人们体味到烟火气十足的南京底层人民生活的过往。南京周家是一个红色之家:父亲周家义是烈士,周家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大儿子在父亲红色教育熏陶下,成为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地下党后成为一位骁勇善战功勋卓著的军官 ,女儿 小儿子在原声家庭的感召下,都投入了轰轰烈烈的南京解放事业,把自己的一腔热血作为一名军人报效国家;周妈是虔诚的教徒,更是一位贤良淑德好妻子好母亲;即使在当时的环境里桎梏众多,周家孩子们都是积极向上,作者自己也成为了一位不可多得的钢铁一线的中流砥柱。 用秉性的秉字打头,男孩后面接乾、坤、辰,女孩则是悦,于是分别是:老大周秉乾老二周秉悦老三周秉坤老四周秉辰。从作者懵懂的童年到弟兄俩家的新生命呱呱坠地,隔着书页都溢出了满满的幸福感,弟兄俩家新生命的降临,寓意不仅仅是周家人的寄托,这也昭示着中国的希望和未来,本书共382页就此落下帷幕。 与其说我看完了本书,准确的还不如说我诵读了本书。 我爱人是比较“懒”的人,那天我聚精会神的看书,他凑近了看似不经意触碰了一下我的书一本正经道:叶老师有些管中窥豹了吧! 一个人看书多没意思,你声音大一些读出来,不是一举两得,等于我们俩都看过了,我这真知灼见咋样! 笑而不答的我还是照做了……作为朗诵老师的我,当然是乐此不疲。于是我手捧此书,开启了二十多天与文字零距离共舞的时光。 之所以我连续多日把此书全部诵读完,主要是书中多是我们南京人如数家珍的地方:山峦起伏,地势险峻的紫金山、闻名遐迩的名城墙、梧桐遮蔽的苜蓿园大街、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金陵之地的美龄宫、玄武湖、月牙湖、紫霞湖、琵琶湖更是南京人耳熟能详的地方、古代文化的瑰宝,宏伟壮丽的夫子庙更是让人流连忘返、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横跨南北的南京长江大桥;革命烈士周家义的长眠地雨花台;庄严肃穆的中山陵。 本书还有个特别让我们南京人引起共鸣的描写,就是如雷贯耳南京人的本土话,以至于我朗读时特意加重语速,我纯真地道的南京方言说出来,又有意不说出什么意思,让我家那位苏州人听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他一头雾水纠结不懂的表情,着实让我小得意了一把。不过,现在他都懂了意思,还在家e隔三差五的,用蹩脚的南京方言念叨:公鸡头(小男孩)、老巴子(家中最小的孩子)、娃儿头(孩子王)、咂味(开涮)、挺尸翘辫子了(死人)、莱斯(厉害)、小潘西(年轻漂亮的女孩)、不作兴(不许可)、拢共(总共) 本书也给我很多启示:周家人因爷爷吸食鸦片,到老暴死街头,周家的家训就有了:不嫖不赌不吸毒。父亲的以身作则,给周家下一代树立了榜样,孩子们正义感极强,从小受家庭的熏陶都饱读诗书,这也给后来作者成为文学大家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书中对环境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置身于老南京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为了糊口为了生存而日夜奔波劳碌的人们,每天过着循规蹈矩的日子,但还是经常食不果腹的生活,每天想着有朝一日能大快朵颐的吃肉就心满意足的形色各异的市井小人物,一个个活灵活现跳入眼帘:兄妹情看的很重有情有义的在银行做事的舅舅;佣人刘妈心直口快没有多少文化的家庭妇女,好色有术,流氓有度,最后还混了个车间主任的刘妈的丈夫;审时度势原中央医院的医生李清泉;水灵可爱的哑巴姑娘桂花;老实憨厚的栓子;凹凸有致端庄大方,作者的前妻钢铁工人郝秀云;身陷舆论漩涡即现实又无奈的的弟媳爱斯美拉达李晓燕;博闻广界玩世不恭,但医术精湛的侯麻子侯医生;黑五类倔强死里逃生但真心和自己过日子的作者妻子江巧云;市侩的姨妈;全书对他们虽然不是浓墨重彩的描写,但娓娓道来的诉说丰富了各色人物的内心世界,勾勒出一幅那个年代老南京人生动的生活全景图。 现在战火的硝烟已散,昔日少年郎,今日已是儿孙绕漆青丝染霜,但我们要牢记:今天和平年代的人们,在享受着自由清新的空气之时,先辈们的抛家舍业无私的付出和奉献,永远值得我们后辈抬头仰望。 旧社会的女人大都是色厉内苒的,都想找个丈夫给自己做一辈子的靠山,旧社会的婚姻,没有现在年轻人所追求的爱情,没有耳鬓厮磨,只有别人无视我为草根,即便不是珍宝,但也能护我周全,能传宗接代过日子就行,延续的是这种模式下的婚姻。 读完全书的我若有所思,如果能出一本有声书该多好,如果有人慧眼识珠投资拍一部电视连续剧《金陵周家人》,老南京的观众应该是趋之若鹜的追剧吧!虽不能像文剑《潜伏商圈》那样追杀猛打惊心动魄,也不像朱宏主席前几年出版历史性极强的《楚风汉月:西楚霸王项羽》里,描写的项羽浴血征战沙场,但它呈现出的是老南京人解放前后底层人们的生活!全书就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母亲,和下辈们娓娓道来诉说着时代的变迁曾经的过往。 本书对于40年代到60年代的人会深有感触,因为他们经历过 感受过 从那个年代摸爬滚打到今天,回眸的瞬间其实已经悄然走过几十个春夏秋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