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诗词学会
文章内容

“文化”立心铸魂,“思想”定向领航——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与诗词文化的使命担当  刘慧   王西庆

154
发表时间:2025-02-14 16:43作者:刘慧   王西庆

“文化”立心铸魂,“思想”定向领航——论习近平文化思想与诗词文化的使命担当      王西庆

未命名 (6).jpg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洞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需要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深刻总结百年党史特别是新时代以来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从而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党的理论创新进程中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和引领意义。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为新时代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继承与创新立心铸魂,定向领航。

习近平文化思想涵盖了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我们择其精髓谈以下五点:

(一)文化领导权论。强调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确保文化发展正确方向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强调:“所有宣传思想部门和单位,所有宣传思想战线上的党员、干部,都要旗帜鲜明坚持党性原则。”“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做到爱党、护党、为党”。“宣传思想战线的同志要履行好自己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以战斗的姿态、战士的担当,积极投身宣传思想领域斗争一线”,“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通过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正因如此,必须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引导全社会坚定道德自信、文化自信。

三)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四)人民中心的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文化为什么人的问题,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

(五)“两个结合”的原则。习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贯通,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相契合之处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机理和生命活力,深刻地解构了自近代以来困扰中华民族维护和拓展自身文化主体性的思想文化纽结,推动中华民族在文化世界观上彻底由被动转为主动。习近平特别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理论体系,它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指导诗词文化发展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第一,丰富了诗词文化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文化自信,提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理念为诗词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第二,提升了诗词文化的地位

通过将文化自信融入国家战略,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了诗词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助于提升社会对诗词文化的认同度和重视程度。其实,习近平总书记本人就是古典诗词的爱好者、欣赏者和创作者。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文章中,常常引用中国古典诗词来传递价值、抒发感怀、启迪思考,精炼的语句承载着治国理政的思考。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宣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的自信和清醒;以“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阐释调查研究的重要性;以“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面性。

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些诗词承载着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之道,把深刻的哲理化为诗歌的意趣,以文学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既让人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隽永,更让人体会到时代精神的精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典范例,为我们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地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鲜活生动的素材。

第三,深化了对诗词文化发展规律的认知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蕴含的实践性、人民性等特点,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诗词文化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有助于推动诗词艺术的创新与发展。事实上,人文关怀与民本思想,也正是古代经典诗文的重大主题。孟郊吟诵母子情的《游子吟》,苏轼追忆夫妻情的《江城子》,李白感念朋友情的《赠汪伦》等等,在几十上百字的短小篇幅里,寄寓了赤诚浓厚的人间真情,流传千载至今不绝。“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诗文将仁爱的精神与治国安邦的社会理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赋予仁爱精神以体恤民众、承担责任的生动内涵,它们聚焦现实,感情深沉,将以亲子之爱为基础的人际情感扩充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博大情怀,成为古代经典诗文与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二)实践意义

第一是指导诗词创作的实践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审美理念和创作原则,可以为诗词创作者提供实践指导,帮助他们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精神、反映人民生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词作品。习近平总书记本人就是诗词文化的践行者。

念奴娇 · 追思焦裕禄

习近平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

依然月明如昔,思君夜夜,肝胆长如洗。路漫漫其修远矣,两袖清风来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原载一九九〇年七月十六日《福州晚报》 一版)

《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是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于1990年7月15日所作的一首词,最先发表在1990年7月16日的《福州晚报》上。上阕“追思”,以记叙为主,写焦裕禄的功绩,百姓对他的爱戴、缅怀,诗人对他的评价。下阕明志,以抒情为主,写焦裕禄精神对诗人的影响,表达执政为民、造福百姓、恩泽万众的理想和宏愿。全词深深表达了习近平对焦裕禄的崇敬之情,以及诗人亲民爱民,与大地山川、人民百姓相依为命的高尚情操,以及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赤子情怀。2014年3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访问河南兰考县,有感于焦裕禄为人民服务之精神,重诵此词,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正能。

第二是推动诗词文化传承与创新

通过深入挖掘和阐发诗词文化的时代价值,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需求进行创新,有助于实现诗词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生活。比如,崇尚理想信念,弘扬家国情怀,是古代经典诗文始终秉持的价值观念。这里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追求,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高远志向,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家国情怀,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它们的内涵各有不同,其共同点在于:肯定自我价值,敢于面对挑战,彰显爱国精神,捍卫民族气节,坚信人生道路,期待社会进步。这些坚定的价值观念是精神更是信仰,是古代经典诗文与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涵。对现时代诗词传承与创新有着重要启示。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与诗词文化的使命担当

首先,深刻领会核心要义,充分认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它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目标。学习贯彻这一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文化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对诗词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过程中,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诗词文化。中华诗词文化,特别是经典诗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发展,积淀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标识,也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宝贵资源。深入学习和研究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精髓,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力量。

再次,创新诗词创作与传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诗词的创作和传播方式,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学习借鉴新时代的创作理念和手法,结合传统诗词的艺术特色,可以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反映人民心声的诗词作品。同时,利用现代传播手段广泛推广和宣传这些作品,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中国诗词文化的魅力。

最后,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习总书记提出文艺作品要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成为时代风云的真实记录者。这一思想激励着诗词创作者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优秀作品,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那么在诗词文化工作中,应当怎样贯彻落实习近平的文化思想呢?我们考虑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确保工作的有效性和对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是在诗词协会内部深入学习和理解中国传统诗词文化,加强对诗词的学习和研究,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意境和表达方式。掌握诗词的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和流派特点,定期组织会员到外面开展采风活动,为创作提供生活素材,经常安排会员参加诗词培训班、讲习班,每周进行专项诗词创作,开展诗词作品的点评、鉴赏活动,互相学习、互相观摩,找出不足,共同提高诗词创作水平,出精品、出佳品,为诗词文化的发展打下基础。

二是传承与创新并重。在传承诗词文化的基础上,鼓励创新,推动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尝试将诗词元素融入现代艺术形式,将诗词与朗诵、歌唱、舞蹈、乐器等相结合,将诗韵溶入各种艺术门类中,以拓宽诗词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

三是加强诗词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加强诗词教学,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和创作兴趣。举办诗词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提高公众对诗词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第一,在大,中、小学及老年大学中设立诗词班、诗社,通过诗词班、诗社对学生进行系统、有计划的诗词文化的学习与培训,开展专题诗词讲座,定期鼓励学生创作诗词作品,积极向各大媒体投稿,并不定期组织各项诗词比赛,在学校内设立诗词橱窗、诗词走廊,布展学生、老师的诗词作品,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上各大诗词吟诵的舞台,让学生们体验到学习诗词的乐趣……

第二、将诗词教育送进社区,走进每家每户,周末开展诗词培训、诗词游戏等活动;

第三、将诗词送进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内部开设诗词班、诗社,经常开展诗词创作、诗词竞赛活动。

四是推广与普及。利用各种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网络等,广泛传播诗词文化。举办诗词朗诵会、诗词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关注和参与诗词文化。

五是保护与研究。对珍贵的诗词文献进行保护和研究,确保诗词文化的传承不受损失。加强对诗词文化的研究,挖掘其深层价值,为诗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六是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其他地区的诗词文化交流与合作,推动诗词文化的传播。积极参与国际诗词文化活动和比赛,展示中国诗词文化的魅力。

七是培养专业人才。重视诗词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诗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强对诗词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

综上所述,在诗词文化工作中,应当注重学习、传承、创新、教育、推广、保护、交流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以全面推动诗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23年版)

2,2013年11月9日,习近平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人民网)

3,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网)

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2023年6月2日,(求是)2023年17期。

5,《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7月。

7,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1942年5月)《毛泽东选集》第3卷。

8,《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7月。

10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

11,《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2023年11月1日。(人民网)。

1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编   中央文献出版社 ( 2017年10月)

1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2014年10月15日(人民网)

14,《习近平引用诗词释读》人民文学出版社,(2024年5月)

15,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若干重大理论成果及其内在联系。(光明日报2024年05月20日)

16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笔谈。《中国社会科学》2024第3期。



作者简介

1、刘慧,秦淮区诗词楹联家协会主席,南京诗词学会常务理事。

2、王西庆,秦淮区诗词楹联家协会监事,南京诗词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