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有效进行“诗词进校园”活动之浅见 杨益安206
发表时间:2025-02-15 18:22 关于如何有效进行“诗词进校园”活动之浅见 杨益安 【内容摘要】: 古典诗词以及传统文化为主体的国学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颗璀璨明珠,这些文字符号成为了我们穿越历史长河与诗人词人对话培养个人素养的重要媒介。在当今“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将古典诗词的欣赏和创作引入校园,让学生沐浴在古典的光辉之中,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作者通过自己对于诗词学习和创作切身感受,针对当下轰轰烈烈的诗词校园活动的热度中提出了一些冷静的思考。值得活动组织和管理部们的重视,有重要的现实作用。 【关键词】: 诗词校园 国学 语文学科 德育教育 促进教学 社团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做好新时代诗词文化工作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方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进“诗化南京”建设,我们南京市的开始步伐虽没有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但成就已经稳稳的处于全国前列。十几年来,南京市的诗化南京工作成果有目共睹。 特别是我们江宁区,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所有的乡镇都创办或正在创办了诗词之乡。我是江宁区横溪街道丹阳学校的一个连续进行12年的校园诗教的专职社团老师。多年来,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下面我结合历年的诗教工作,谈点个人的浅见。 中华古典诗词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瑰宝。记得一位国家领导人说过:“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着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古典诗词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纵观历史,无数名篇佳句灿若星辰,作为一名中国人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是随着物质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渐渐变得不那么热衷,经典的东西渐渐为人们忽略。 值得庆幸的是,国人正渐渐醒悟,慢慢开始理性分析和思考:我们的文化在哪里,我们该怎样继承我们的文化!伴随着这样的理性思考,人们开始关注校园这片育人的土地,诗词进校园活动应运而生。 国家于2001年开始提倡开展“诗词进校园活动”至今已经整整二十四个年头。在这些年中,很多地方和学校在这个活动中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诗词之乡”“诗教先进单位”“诗教先进个人”层出不穷。江苏的扬州和淮安是比较典型的两个成功的范例。 我们南京市江宁区的诗教工作虽然不算晚,但也没有走在省市的前列。从2010年开始着手,教育局和区诗词楹联学会联合组成诗教工作小组。完善了诗教组织的前提下,先在上元小学开展了诗教活动开展的研讨会。继而在与会学校自报加考察之后,确定了一批诗教试点单位。2011年,在禄口小学开展了第一次诗教活动现场会。2012年4月26日,在陶吴小学召开了全区第二次诗教活动现场会。这两个学校都是诗教活动开展和成绩显著的单位。现场会上都是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和成果,对现在的诗教工作展开研讨交流,并邀请省市诗词学会的专家做学习报告,传经送宝,并对于我区的诗教工作给与点评和对今后工作的展望。应该说,从形式到效果到成果来看,我区的诗教工作取得了长足的经验和一定的效果。 我校从2013年起正式在全校开展诗教工作,12年坚持下来了。除了欣慰外,针对我校和友校多年的诗教情况,我觉得也有一些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有待于改进和提高。下面是我对于我区诗教工作的现状作出的一些反思和思考。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个事实。诗教工作的首要核心问题是人(能够从事诗词教学和辅导创作的诗教师资)。因为,诗教和学科教学不同,学科教学的开课,如果事先准备充分,经过几次教学打磨,都能获得比较好的课堂效果。而这样的情况对于诗词教学却无论如何也做不来。没有经过诗词理论的学习和创作经验谈体会,没有系统的学习和创作过程,是很难教好学生的。甚至,许多诗教老师本身的教学内容就有明显的错误,这哪是诗教,分明是以讹传讹,误导他人了。因此,我要说的是,诗教工作的第一要务要切实做好诗词教学的师资问题。许多学校把诗教工作就交给语文教师去做。但据我所知,诗教工作也并非语文老师才能做。其实,只要对诗词和古典文化喜欢的人,只要有心学习,诗词入门是很容易的(当然,要做到精深还是需要时间和努力的),俗话说“千篇一律”就是指诗词的学习只要知道写诗的格律,自己就能学习和创作。因此,诗教活动的学校领导只要踏实地就近邀请一个诗词老师来学校对愿意学习诗词的老师做一次入门教学,那么基本上就会有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与会老师就能掌握和会创作诗词格律。这样就能解决诗教的师资问题了。这里我说的“愿意学习的老师”是指那些真心喜欢、甘于奉献、不求报酬且淡泊名利的老师。名利心重,和领导老是争小利,斤斤计较工作量的人是无心也学不好诗词的。另外邀请来教学的人员有老年学校的诗词老师,诗词刊物的编辑,或者是省市诗词学会的诗词高手或者从外校邀请有经验的老师等等。总之,这样做好了诗教师资的问题,诗教工作就可以事半功倍了。下面就是如何开展工作了。 第二,开展诗教工作的学校领导,不要把工作放在嘴上,而是要实实在在的去支持。因为光有师资,缺乏了学校领导的支持和塔台,那诗教工作是怎么也唱不起来戏的。首先,在解决师资的前提下,主要工作就是要完善诗教工作的领导组织。如:组长、副组长,组员人选,诗教对象(并非是所有的学生都是诗教对象),诗教场所,场所的布置,经费保障,技术保障,工作实施的计划和方案,舆论保障:利用办公系统网、宣传公示栏、文化长廊、板报、动员会、工作例会等途径;宣传本校和外界试点过程中的典型做法和经验等等。这些事也是诗教工作过程管理必备的工作。 第三,诗教工作的目标要明确。我认为诗教工作不是与教学割裂开来的活动,它必须要对教学有促进作用。要让诗教对象快乐和进步。关于这点,我的建议是: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小学低年级以经典诵读为主,小学高年级以诵读兼适当讲解一些诗词格律,让学生懂得诗词的初步格律,小学高年级以诗词创作儿童诗为主,从而逐步过渡到初中以格律的掌握,从绝句上升到律诗的创作。根据这个语文学科指导性的文件,我们就有了开展诗教工作的指南。诗教工作也就有的放矢的进行了。诗词学习和语文课本上的诗词挂钩,并针对教育部颁布的小学和中学必背诗词为主,加以引导指导学生围绕自己的环境,创作一些丰富多彩的作品。我认为,这样的诗教工作是绝对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反而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 第四,对德育工作的促进。德育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把诗词进校园活动融入其中,同样能取得好的德育效果。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认识古典文化的过程,我们会醉心于中华五千年璀璨文明,会为拥有这样的文明而自豪,这就是对学生爱国主义的最好教育。其次,学生动手的能力得到了提高,自身的表现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也得到了强化,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既有自身能力,又有团队协作能力的人,这样的活动,正是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同时,在浮华的当今社会,学生把时间用在读诗、抄诗、作诗等活动上,比把时间花在上网游戏、无聊攀比上要好得多,引导学生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让自己的生活更丰富更有意义,我想,诗词进校园活动是不错的选择。 第五,对于诗教工作的培训人员,要有为学生服务的无私精神。切实为他们创造发表参赛的机会。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变成铅字的时候,这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无声的鼓励是任何教育功能无法代替的。我在我们丹阳学校的诗教工作中,在教育局和区诗词楹联学会联合举办的《江宁区学生诗词集》一书的诗词征集中,我所辅导选择的有25首学生诗词入选该书。在区东山诗社的诗刊《东山诗苑》不定期的刊号中,我校陆陆续续有几百首学生诗作发表。当我把刊物交给他们的时候,从他们欣喜的神态中可以看出,他们学习诗词的劲头无疑更大了。因为我还是我镇《云河诗友》诗刊的校外编辑,我也利用这个平台为我校学生更多创造提供发表的机会。同时,我以及我培训的三个诗教老师向学生公布自己的诗词博客网址,自己的QQ和邮箱,热忱欢迎有志于诗词的学生学习交流批改和探讨,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有一点,我利用带班主任的机会,针对本班学生的每个生日之际,赠送生日贺诗给过生日的学生,让学生在感动之余,更加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激情。我选几首赠送学生的签名诗如下: 七绝 · 唐超生辰有寄(9月1日0) 皆言苦难自修身,我信寒窗能育人。 自古汉唐传厚德,赶超自己最艰辛。 七绝 · 朱蓉生辰有寄(11月9日) 远黑近朱人尽夸,芙蓉出水正风华。 来年莫怨今时苦,荣耀终临百姓家。 七绝 · 易帆生辰有寄(11月24日) 行难说易古今同,看你扬帆逆水中。 成败关头莫松劲,有时一篙废前功。 七绝 · 程红生辰有寄(12月18日) 人生无处不征程,谁解红妆雏凤声? 吃得一年苦中苦,天涯明日任纵横。 七绝 · 徐世美生辰有寄(12月28日) 学舟行进总徐徐,逆水世情难尽书。 十美人生非易得,成功起点是当初。 七绝 · 夏媛生辰有寄(2月13日) 师生有份三春夏,成败无非这一年。 知有才媛在努力,愿君日后艳阳天。 七绝 · 陈敏生日有赠(4月13日) 越近考期心越真,一腔深意向谁陈? 我祈聪敏能回报,争做寒窗圆梦人。
总之,作为诗教老师,要想方设法为诗教对象服务,这样才能把这项工作做的更好。 第六,我发现有一些诗教试点学校的工作还是流于形式。我认为,诗教如果仅仅限于带学生读两首诗,出一次板报,搞一次演讲,而没有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没有让学生从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那么,这样的活动就不可能受师生欢迎,也失去了开展它的意义。但是我仍然相信,诗词进校园活动是一种既有利于学校管理,又有利于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和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 诗教工作通过培养学生诵读、书写及讲解和创作,随着能力的逐步能力,他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会相应提高。以上是我在12年的诗教工作中所得到的一点自我体会。我仍将会继续探索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书写、创作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力争形成示范成果,拓展校本课程的内容,形成我校办学特色。 作者简介:杨益安,南师大本科毕业,现在南京市丹阳学校工作,中学高级教师,中共党员,江宁区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宁社社长。从事诗教工作13年,2015年和2017年两次获得江苏省诗教先进个人称号。出版个人诗集《曝芹庐吟草》和《禹甸行吟集》。处事原则: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