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诗词学会
文章内容

《茶亭文苑》序言:润物细无声(代序)金立安

373
发表时间:2025-02-17 18:19作者:金立安

茶亭文苑》序言润物细无声代序金立安

未命名 (2).jpg



“茶亭”乃建邺区一地名,有“亭下一杯茶”的文化意境。以茶为媒,群贤毕至,象征着文学雅集与文化共鸣。

2017年,建邺区创刊《茶亭》,编发精美图片,配以精彩文字,诠释“大美河西,锦绣建邺”的靓丽风采。2020年《茶亭》改版为综合性文学内刊,加上连续4届茶亭文学奖的举办与推出,让《茶亭》很快在全国范围内产生影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来稿数量逐年井喷,年来稿量最高在2万篇(首)左右,成为全国文学爱好者的重要阵地。为了更好地推动建邺文学高质量发展,《茶亭》再次改版为《茶亭文苑》,2024年由南京出版社出版第一卷,标志着建邺文学迈上了新的台阶。

《茶亭文苑》作为南京市建邺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南京市建邺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的文学交流平台,其主旨为“疏江东文脉,话建邺乡愁,广人生志趣,立时代潮头”,倡导“好茶有风骨”,在传统文人的清雅与现代都市的活力间寻找平衡,成为建邺文学“璀璨东方、兼容并蓄”的缩影。

建邺作为南京的故称,地处长江与秦淮河交汇处,千百年来不断集聚着厚重的人文底蕴,是南京“世界文学之都”的核心区域。如今的建邺作为南京市新兴中心城区,不仅正在建设“更高水平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重要金融中心核心集聚区”,而且深入实施文化浸润工程,全面推动文化强区建设,在南京文学艺术舞台上长袖善舞,奔放着旺盛的生命活力与张力。作为南京城市客厅,既体现在城市现代化层面上,也体现在文学艺术层面上,建邺几乎集聚了全市、乃至全省最顶尖的文化载体,是南京的文化艺术高地。

《茶亭文苑》继续承载着传承江东文脉、书写建邺乡愁、展现时代精神的重要使命,以建邺区的人和事为题材,通过散文、诗歌、小说、文史等多元文体,记录城市变迁与时代精神。其内容既关注传统(如古白鹭洲、莫愁文化、上新河遗迹),也聚焦现代(如南京眼、绿博园、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形成“一半风雅,一半人间”的独特叙事风格。强调“守真”与“创新”结合。在守真层面,通过诗词楹联、文史笔记等形式传承古典文学精髓;在创新层面,则引入现代文学表达手法,吸引年轻创作者与读者的广泛参与。

近年来,建邺区的文学实践始终与城市客厅的定位相呼应,不仅鼓励本土创作,还通过组织建邺十景采风、茶亭文学奖评选、征文征稿大赛、银杏里诵读等活动举措,激发全国广大作家和文艺爱好者对建邺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深度思考。《茶亭文苑》连接历史与当下,既服务于文化传承,也参与城市形象建构,其社会价值体现在多元参与性上:从打工者、医生、教师、法官、检察官的诗歌、随笔来稿,到知名作家的专业创作,打破了职业与文学创作的界限,营造了全民书写的文化氛围。

文化是有性情的艺术,是地球上最美的精神花朵。建邺这块土地,如今养育着成百上千的文艺家和文艺爱好者,他们创作了数量众多、质量上乘的文艺作品,5年来在各类传媒上发表的文艺作品早已过万。一些文艺家还获得了国家级、省市级文艺奖项。许多作者通过自身努力,加之《茶亭》的精心培育,陆续加入了省市级、国家级文艺团体,成长为建邺区文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储备人才。

文化的本职在于创造,因而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与相对的独立性。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艺家始终默默地深耕细作,生产出体现时代记忆的文艺作品,维持着社会的共同体验,表达着民众的生存状态、心灵驿动与美好想往,继而让民族的历史连绵不断,继往开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共同创造了精彩纷呈的文艺作品,像雨水汇成了溪、河、湖、海,成就了愈发浩瀚的建邺文化。

有人生存的地方自有文化生长,每个人既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也生活在文化营造的精神世界中。文化的力量重在浸润。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写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淅淅沥沥的春雨随风而至,悄无声息地滋润万物。而文化如同这样的春雨景象,柔和而无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民众的信仰、行为模式、情感与态度,并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

创造新的文化与享受文化的盛宴,始终相辅相成,因为我们既是文化的创造者亦是欣赏者。我们批判地继承前人创造的文化,也把今天创造的文化传之后人。《茶亭文苑》的出版,不仅更新了建邺文学的载体,更是江东文化复兴的见证。它将地域文化升华为时代精神,为南京“文学之都”的建设注入了鲜活的地方生命力。“情怀深处是苍穹”,我们当以这样的文化自觉与诗意情怀,为读者开启一扇通往建邺文学与江东文脉的精神之门。


2024年12月30日金陵听翠居



微信图片_20250216215307.jpg


作者简介金立安,别署东方白、品园主人等,1965年1月10日生,江苏南京人,作家、诗人。《茶亭文苑》《江东文萃》丛书主编,著有诗集《品园诗草》《听翠居诗览》《飘雨的日子》等。曾在南京基层法院工作26年,有“法官中的诗人,诗人中的法官”之誉。发表散文、诗歌、小说等各类作品100余万字,作品收录20余种选本,楹联作品悬挂于多地景区景点。编著图书先后被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西区图书馆、苏州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上海大学图书馆等众多知名图书馆、档案馆收藏。如今依旧敬仰法治、敬慕文学、践行创作,依然保持着浪漫的诗人情怀与法治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