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诗词学会

南京市文联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任家龙在南京诗词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395
发表时间:2020-12-23 21:31作者:任家龙

webwxgetmsgimg (44)_副本.jpg



在南京诗词学会

第六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南京市文联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任家龙

(2020年12月22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开局打下良好基础的关键之年。在这承前启后的时刻,南京诗词学会第六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在这里,我谨代表南京市文联党组,向大会的胜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与会的各位代表,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广大诗词工作者,致以诚挚的问候!

      各位代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主题。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新的时代也需要新的文化先行。习近平总书记适时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发出了“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的号召。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今年11月,习总书记在南京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强调要“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这些都是我们做好文艺工作、推动诗词发展的基本遵循。今天,南京正大踏步走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新征程,前途美好,前景光明。所有这些,正是广大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更是宝贵的文艺创新广阔舞台。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谈三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是希望全市诗词工作者再攀艺术高峰,让文艺“点亮城市”。绵延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凝聚着中华民族高远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始终熠熠生辉于世界文明殿堂。而备极绚烂的南京文化,更是中华文明的璀璨明珠。南京是天下文枢、世界文都、世界佛都、江南帝都、国际和平城市,1800年文脉绵延至今,文化底蕴深厚、艺术成就卓越。回顾中华文化史,可以说,南京首先是当之无愧的诗赋之都。早在三国时期,吴地百姓的民歌对后代五言绝句的形成就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晋偏安建康,产生了陶渊明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人。南朝定都建康,其文运之昌,可谓空前。此时讲求平仄粘对的近体诗一举取代古风玄言,一时间名家辈出,从自信“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的谢灵运,到“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的庾信、鲍照,上承魏晋,下辟隋唐,蔚为大观。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主编的《昭明文选》,则是中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降至隋唐,南京已经开始呈现出天下文枢之气象。诗仙李白出生于远离中原的碎叶城,而作为北边陲的汉人,南京是他心中的文化圣域,以致他曾建议迁都南京。他传世的八百多首诗,和南京有关的就有近二百首之多。南唐二主的绝美词章已经成为不朽,后主李煜更是被誉为“千古词帝”。眼界甚高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也忍不住赞叹:“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矣。”除了催生出中国古典诗词的大量传世名作,南京本身也已经成为被反复抒写的重要主题。纵观一部诗词史,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古都,比南京更多地被反复吟咏。我们可以说,这些南京的诗词,如同星辰闪耀,“点亮”了我们这座城市。今年7月,中共南京市委十四届十次全会提出,要“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美丽古都”,要求“创作底蕴深厚的文艺作品”,彰显古都文化魂。希望广大诗词工作者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再攀诗词创作高峰,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诗词,创作出更加丰富多彩、具有南京人精神特质的诗词,展示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南京“古今交融的人文美”增光添彩。

      二是希望广大诗词工作者深入挖掘城市内涵,让文艺“赋能城市”。从古至今,优秀文艺对内塑造城市品格、提升城市向心力;对外增强城市美誉度、提升城市吸引力,是一座城市的“无形资产”,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看到,外地游客来到南京,都会去寻找“乌衣巷”“长干里”,感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体会“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登临鸡鸣寺、台城,看看烟雨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佛都盛况,看看无情台城柳,是否“依旧烟笼十里堤”;游览“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站在长江边吟诵“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电视剧《琅琊榜》热播,让六朝博物馆热度上涨。瞻园等景区开展的沉浸式戏剧演出,吸引众多游客夜游金陵,让文化与科技、旅游、艺术、互联网深度交融。当前,全市上下正大力开展新基建、新消费、新产业、新都市的“四新行动计划”,谋划推出“最南京”的文化路径,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诗词作为十分重要、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显示出极为旺盛的生命力。希望广大诗词工作者深入挖掘南京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对城市文脉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链接历史和现实、融合传统和现代,用新理念、新手段讲好“南京故事”、发出“南京声音”,全力擦亮独具特色的南京文化名片,让南京城市的上空闪耀更多文化的光芒。

      三是希望全市诗词工作者紧跟时代、扎根人民,让文艺“融入生活”。习总书记多次谈到优秀文艺作品对他的积极影响。他指出:“文艺深深融入人民生活,事业和生活、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在文艺作品中找到启迪。”他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我们开展诗词创作,就应该扎根在南京这方热土,扎根在南京人民之中。南京是一座“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的城市。这个“六朝烟水气”里是一种历史沉淀的味道,是一种诗意,是一种到处透发出书卷气的文化气息。余秋雨在《五城记》里写到南京,他说:“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不同于北京“过于铺张的聚集”,杭州“过于拥挤的沉淀”,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大大方方地畅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希望广大诗词工作者走出“象牙塔”,“深潜”到生活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刻体验生活,深度感知社会,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获得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努力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把家乡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鲜活实践当作最好的素材,在实践中进行艺术创造、实现艺术进步,以充沛的激情、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词章,让诗词融入市民生活,把“诗化南京”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各位代表、同志们!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总书记曾寄语:“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使命在肩,初心勿忘。我们所处的伟大时代、我们安居的美丽古都,都热切呼唤着大家树立出精品、创精品的雄心大志,以宁静志远的心态去挖掘题材,以超越自我、超越前人的勇气去潜心创作,用经得起岁月检验的优秀作品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续写金陵文艺的新传奇,在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精彩词章!

      最后,再次祝贺大会的胜利召开!祝各位艺术家身体健康、家庭幸福,艺术之树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