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诗词学会

再谈对旧体诗用韵的一点看法  俞思义

34
发表时间:2021-03-14 19:22作者:俞思义

再谈对旧体诗用韵的一点看法

俞思义


      “平水韵”本身也是革新的产物。隋朝陆法言的《切韵》分为206韵,唐代简化为193个韵部。南宋山西平水人刘渊,在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时将同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同期山西平水官员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为106韵,清代康熙年间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平水韵。南宋至今已近千年。语音变化非常大。例如唐代以前,东读dung.而冬读dong ,所以分为不同韵部。今天已无区别。

      至少在长征进军延安以后,毛主席及革命前辈,已经不再严格地按照平水韵写诗。这可以看作是老一辈革命者对用韵的一次革新。这一革新至少维持了近六十年。而1994年《中华诗词》创刊,一些人要求写旧体诗必须用平水韵,否则不予刊登。从此各地普遍规定必须用平水韵。而《诗韵新编》正是在总结先辈用韵的情况下编成的,竟被打入冷宫。如此复古,且轻易地否定了革命先辈在用韵方面的创新,实在匪夷所思。

      请看毛主席及革命先辈用韵情况,仅列举若干例,证明老一辈在用韵上的革新。

      毛主席《答友人》: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飞微衣晖”均在上平五微韵部,可是“诗”却在四支韵部。     

      《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飞违非”在上平微部,“谁”在上平支部。“题”在上平齐部。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黄慷王桑”在下平阳部,“江”在上平江部。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忘黄章量”在下平阳部,而“江”在上平江部。

      《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寒韵),万水千山只等闲(删韵)。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寒韵)。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寒韵)。更喜眠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删韵)。按平水韵分在不同韵部,似乎犯了“出韵”的错误。但是按照《诗韵新编》的要求,全在“十四寒”部。

      周总理的《千古奇冤》: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叶”在平水韵入声十六叶部,“急”在十四缉部。似乎出韵。而《诗韵新编》入声可以通押。

      朱德《太行春感》:远望春光镇日阴,太行高耸气森森。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百战新师惊贼胆,三年苦斗献吾身。从来燕赵多豪杰,驱逐倭儿共一樽。“阴、森、心”在平水韵下平十二侵部,“身”在上平十一真部,“樽”在上平十三元部。可是在《诗韵新编》中都在十五痕部。

      叶剑英《重游延安》三首之一:一别延安十二年,延安已改旧时颜。王家坪上杨家岭,红爪从头细细看。“年”在平水韵下平一先部,“颜”在上平十五删部,“看”读平声在上平十四寒部。而《诗韵新编》均在十四寒部。

      陈毅《七大开幕》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做主?万众瞩目清凉山(延安的一座山)。“安”在平水韵上平十四寒部,而 “山”在十五删部。

      董必武《西安得林老信再次前韵》帝都自古说长安,气象恢闳有万千。晨夕满空鸦噪阵,边城到处虎当关。北来短札光如电,东望中原气如山。高屋建瓴秦地险,不驱倭寇愧前贤。“安”在上平十四寒部。“千、贤”在下平一先部,“山、关”在上平十五删部。以上如用《诗韵新编》标准都未出韵。

      因此我认为,愿意用平水韵或新韵的当然可以,愿意用《诗韵新编》的也不应禁止。


      附:1979年赴川参加一次学术会议时曾写了一首《武侯祠》的诗:

卧龙申志出茅庐,   一对三分魏蜀吴。

六出祁山时未审,   七擒孟获患空除。

街亭莫要嗔营寨,   白帝何须愧托孤。

濯锦 (1)岂能长濯锦?成都本就不成都!

      注(1):指濯锦江。

      其中“患空除”如果换成“患空无”就完全符合平水韵的要求。可是“无”仅仅表示客观上“患”没有了,而“除”含有人为努力之义。显然“无”有点词不达意。因此宁用“除”也不用“无”。

      还有孤平一说,王力只说“除韵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叫孤平”。后来有人认为“除了韵及第一字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就是孤平”。这类没有明确定义的的概念,我认为应从宽。